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抗寒性时间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检测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滞育幼虫在越冬期间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各地理种群间抗寒能力的差异,采用热电偶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4月对北至黑龙江省黑河市、南到辽宁省瓦房店市的12个地理种群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虫体含水量和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过冷却点在-5~-25℃、冰点在-2.5~-15℃范围内,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过冷却点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点出现在1、2月且随地理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种群的虫体含水量在50%~70%之间,时序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环境温度、过冷却点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含水量出现在4月,最低含水量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升高。不同种群的虫体脂肪含量在45%~70%之间,时序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脂肪含量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降低。幼虫最低过冷却点、最低冰点与虫体最低含水量和最高脂肪含量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0.736、0.643和-0.636。表明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的抗寒性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高纬度地区种群抗寒力强于低纬度地区种群,幼虫减少体内含水量、增加脂肪积累是提高其抗寒能力的重要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北方春玉米密植条件下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沈阳开展田间试验,对不同密度种植玉米田的玉米螟危害及玉米产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玉米密植对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幼虫数、虫孔数高于常规田,花叶率和虫孔数差异显著;二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幼虫数和被害率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2年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田,常规田百粒重和单穗重显著高于密植田。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螟危害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3.
2000~2013年田间系统监测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和赤眼蜂的发生规律.亚洲玉米螟落卵量、卵孵化量、赤眼蜂寄生量等资料和温度、积温、湿度、雨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采用简单逐步回归、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及多因子互作回归进行拟合,建立不同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及赤眼蜂发生量与多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采用预报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发生量,一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组建的模型结果可靠;二代亚洲玉米螟卵孵化量与赤眼蜂寄生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和多因子交互组建的模型结果均可靠,玉米螟落卵量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2009~ 2011年对辽宁省受旱灾影响的北票市和受洪涝影响的铁岭市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6~9月持续干旱影响,受灾当年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第2年亚洲玉米螟心叶期危害较轻,但穗期危害较重,第3年种群数量恢复至较高水平;2010年7月下旬洪涝灾害发生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维持在较高水平,受灾年份越冬种群数量较大,但不能直接影响第2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落卵情况进行多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年度落卵结束时间明显延长,已出现第三代卵,该世代幼虫可安全越冬,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由传统二代区转变为二、三代混生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