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豆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严重地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文提出了以保主根,促进侧生根生长为要点的农业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技术,有效地防治了大豆根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毛尖蘑是大兴安岭地区珍稀野生食用药用真菌,栽培难度大,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研究团队经过5年攻关,实现了毛尖蘑人工种植成功,毛尖蘑林下栽培更接近野生,商品性状好,价格高。本文就毛尖蘑林下栽培技术作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研究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研究总结张雅奎孟昭禹吴凌娟王向东(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科研中心加格达奇165000)1种薯科研、生产进展情况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种薯科研生产是1990年开始起步的。在中国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克山马铃薯研究所等专家教授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大垄密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我国种植马铃薯有4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延续的仍然是小垄栽培的种植方式,其平均产量为2.6万kg/hm2,这种种植方式造成培土浅,土壤库容不够,薯块易外露,畸形薯增多,同时由于垄距小,植株大,造成垄间郁闭,不利于通风,使湿度过大,形成田间小气候,极易造成毁灭性病害——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产生大量的病薯,甚至绝产。国外马铃薯主产国一般都采用大垄80-90cm密植的栽培方式,平均产量为6万kg/hm2。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地区松杉灵芝棚式栽培技术成熟,生产初具规模,但松杉灵芝仿野生栽培技术尚在研究。阐述松杉灵芝仿野生栽培环境、菌种制作,袋料菌棒覆土出芝、木段菌棒覆土出芝、生料木段覆土出芝等技术要点,对大兴安岭地区松山灵芝仿野生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地区地广人稀,耕作粗放,杂草危害十分严重,农田杂草与作物争夺水分、养分、空间和阳光等有限资源,直接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因此本文就如何有机地把各项除草措施相配套,使之增强灭草效果,避免灭草效果的削弱进行了探讨。1 农业防除11 轮作由于杂草种子在土壤表层发生量大,危害大,通过轮作改变土壤层的耕作制度,把杂草种子深埋在土壤深层抑制其萌发出苗,同时还可降低伴生性 收稿日期:1999-11-02杂草的密度,改变田间优势杂草群落,促进田间杂草种群数量降低。12 耕翻由于我区种植结构单一造成多年生杂草泛滥,土壤通过多次耕翻后,问…  相似文献   
7.
蕨菜别名蕨台、龙头菜、鹿蕨菜、如意菜、山凤尾、凤凰草、小角、蕨儿菜,为蕨科凤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蕨菜指可食用的蕨类植物,大兴安岭地区蕨类植物有16科40余种。在大兴安岭地区盛产的蕨菜主要是蕨、荚果蕨、蹄盖蕨、分株紫箕等。蕨菜高1m左右。地下根状茎斜生或匍匐生长,叶由地下茎抽生。新叶未展开时上部向内卷曲,密生成绒毛;  相似文献   
8.
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及人们的无序采集,野生松杉灵芝资源逐渐减少,为满足市场需求量,利用棚室,以木屑为主进行替代料栽培生产松杉灵芝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不仅不受自然条件限制而且产量高、品质好,是一种简单、易掌握的栽培模式。棚室代料栽培松杉灵芝,单袋产量干质量可达20~25g,且芝型美观,着色好,采收及时,可提高灵芝的产量和品质,是一种较为简单、易掌握的栽培方式,是灵芝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2015年自四川引进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对种植过程中菌种选择、栽培种制作、播种日期及田间管理进行优化,经过2年试验,实现产量0.29kg·m~(-2),总结出大兴安岭地区秋季播种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0.
平菇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生物学特性 1.1营养 平菇属木材腐生菌类,需要丰富的碳氮源和一定的无机盐类。碳源为可直接吸收的单糖、双糖、有机酸等,氮源为无机氮(铵盐、硝酸盐等)和有机氮化物(氨基酸、蛋白质等),无机盐为磷、钾、钙、镁等。碳源来自于锯木屑,氮源来自于米糠、麸皮、豆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