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以根系伤流液的重量作为根系活力的指标,研究了吉林省1923~2004年育成的22个大豆品种在盛花期(R2),结荚期(R4)和鼓粒期(R6)根系伤流液重量的变化及其与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关系.结果表明:根系伤流液重量与品种的育成年份呈正相关变化,但年度间表现存在差异,2009年没有达到显著水平,2010年在R2、...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源—库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吉林省大豆品种产量遗传改良过程中源—库关系的变化,对1923~2005年间育成的20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和源-库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产量随着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82年来产量增长了113.1%,平均每年增长1.38%。产量的增加是源-库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源—单株叶面积和叶片净光合速率82年来分别增长了27.76%和21.56%,年增长率为0.34%和0.26%;而库—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82年来分别增长了44.33%、80.1%和59.5%,平均每年增加0.54%、0.98%和0.73%;由于源库增长比例失调,使单株瘪粒荚数呈显著增加,82年来增加了314%;同时,也使单位叶面积粒数和粒重显著增加,82年来分别增长了50.86%和56.45%。本文结果说明,大豆育种工作者对大豆品种产量的遗传改良导致了源库关系的不协调变化,未来的高产大豆品种育种应注重源强度的增加,特别是单位叶面积光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4.
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植株地上器官生物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植株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的变化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以吉林省1923—2004年间育成的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植株地上部分器官茎、叶片、叶柄及荚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使籽粒产量和结荚期(R4)植株生物量显著增加,收获指数增加不显著。籽粒产量的提高是生物量增加的结果,生物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在R4期,茎、叶片、叶柄和荚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9.7%、36.1%、43.0%和23.0%,以叶片和叶柄生物量的增加最为显著。植株上层、中层和下层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4.4%、55.1%和18.9%,以植株中层生物量的增加最为显著,上层次之,下层增加最小。中、上层叶片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58.3%和48.3%,中、上层叶柄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63.6%和59.4%,并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上层叶片和叶柄的生物量具有作为高产品种选择指标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陕西渭北旱塬区耕地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渭北旱塬区人地矛盾突出,准确认识该区耕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有利于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粮食及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决策依据。该研究基于1995—2020年耕地空间分布信息,采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从耕地总量变化特征、耕地空间变化特征和耕地LISA频率图谱特征3个方面开展,揭示陕西渭北旱塬区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与1995年相比,2020年渭北旱塬区耕地面积减少5.58%,耕地净流失区域不断扩大。25a间,研究区耕地变化动态度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全区耕地资源稳定性减弱,位于北部高原区的耕地资源稳定性较差。2)耕地重心总体在东北方向发生偏移。耕地标准差椭圆空间分布格局同研究区分布方向一致,向东北方向偏移,椭圆面积增加1 904.93km2,标准差椭圆面积主要经历"增加-减少"的变化过程,耕地空间分布趋于分散,且分散速率减小。3)1995—202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比例局部空间自相关异质性较为显著,大多区域面积比值呈现高值或低值聚集状态。LISA频率图谱中,稳定不变与低频区域占比高达89.58%,耕地空间格局呈相对稳定状态。中高频区转变方式主要以"低-低"聚集、"低-高"聚集转变为不显著,研究区耕地衰减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