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农作物   1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张彬  刘贺  徐婧婷  郭顺堂 《大豆科学》2011,30(4):632-637
分别采用体积排阻色谱和Folin-酚法测定了经酸性蛋白酶(蛋白酶M、胃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蛋白酶A、蛋白酶N)、枯草杆菌碱性蛋白酶Alcalase酶解后制得的大豆肽经过模拟体内消化之后分子量的变化,以及离子强度对酶解物聚合的影响.大豆肽的高效液相色谱体积排阻色谱图显示,50%左右的大豆肽的分子量集中在10~30 kD...  相似文献   
2.
该文围绕目前工业化生产11S和7S组分的分离技术成果,结合实验室的分离技术(Guo法),比较了各种分离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分离提取技术利用的原理几乎均建立在"碱溶酸提"和"冷沉"作用基础之上.Wu首次成功地进行了7S和11S的工业化分离,之后的研究多是对此方法的改进和修饰.而Guo法是唯一采用中性条件抽提的工业化分离方法,在节省了原料碱的同时,避免了蛋白的变性.同时,该文提出了目前工业化生产大豆组分蛋白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不断在加工方式上进行改进,但仍存在步骤复杂、产率低、生产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作者进一步对实现工业化分离大豆组分蛋白提出了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大豆食品品质、功能性与健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磷脂、异黄酮等营养和功能性成分,其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我国部分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就其食品生产安全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完善我国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生产制度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分别在pH8.0和pH4.5对"碱提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过程中所得提取液进行热处理,研究了大豆乳清蛋白的热促凝聚效果及其对所制备分离蛋白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处理可降低大豆乳清中乳清蛋白的含量,在pH8.0和pH4.5时提取液经70℃加热10 min分别使25.7%和40%乳清蛋白转移到分离蛋白产品中。以普通分离蛋白为对照,对3种分离蛋白产品进行功能性分析,发现3种产品均在pH4.5~4.8的范围内溶解度最小,70℃加热10 min所制备分离蛋白的持水性明显高于普通分离蛋白,但其持油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和乳化性均低于普通分离蛋白,而乳化稳定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大豆是重要的食品原料,也是世界贸易中重要的战略物资.大豆的丰富营养价值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优质蛋白质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2009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对大豆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基囚组学、大豆病害及防治、大豆营养与健康、现代加工技术及产品应用等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会大豆科学家报道了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规模分离大豆蛋白7S和11S组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围绕目前实验室制备11S和7S组分的分离技术成果,结合作者所在实验室的分离技术(微小毛霉法),比较了各种分离方法的差异。早期分离提取技术利用的原理多为"碱溶酸提"和"冷沉"作用,之后不断辅以其它物理或生物技术进行改进,以提高各蛋白组分的回收率和纯度。其中,Thanh法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大豆蛋白的组分分离方法,而Nango法和Wu法的引用次数较多,Deak法采用的Ca2+沉淀的方法效果则是实验室分离方法中的最优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大豆加工豆浆的品质分析及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北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也是传统豆制品的重要原料生产基地。为明确该产区大豆原料与其加工制得豆浆的品质、特点,该研究选取47个东北大豆品种为原料,分析其大豆粗脂肪、粗蛋白、钙、磷含量等理化指标,比较其加工豆浆的蛋白浓度、总固形物含量、感官评价、风味物质含量等品质差异。结果得到豆浆质量得率、动力粘度、总固形物、非豆腥味活性与豆腥味活性比值最高的品种分别是吉育102、吉92、吉育70、吉小8号、吉青3号。大豆籽粒理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粗脂肪、钙、磷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垦丰17、GY07Y16、吉82、杂交豆3号。豆浆的豆腥味与脂肪氧化酶活性、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脂肪含量与风味活性比呈负相关。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4个因子方程,确定豆浆各项指标在综合品质中所占比重,进一步建立了豆浆品质评价模型,模型系数可以根据加工目的进行相应调整。综合得分最高的5个品种为吉45(9.52)、吉育70(9.43)、吉青1号(9.28)、吉育66(9.27)、吉育102(9.21)。结合对应的大豆理化指标排序发现,豆浆品质是大豆理化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蛋白含量越高所得产品越好,脂肪含量高的品种并不适宜加工豆浆。该研究为用于加工豆浆的东北大豆品种分级提供了参考,实现了豆浆品质的综合判别及大豆加工基础数据的分析、整合。  相似文献   
9.
pH值和热处理对大豆肽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Folin-酚法、SE-HPLC、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pH值和加热处理对大豆肽的稳定性(包括溶解性、分子量分布、可溶性钙结合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3~11时对大豆肽的溶解性和分子量分布均无显著影响,pH值9时大豆肽的钙结合能力最大;高温热处理(温度为80℃、100℃)对大豆肽的溶解度无显著影响,但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大分子(>20 KDa)的相对含量,100℃时肽的聚合速度更快;80℃加热10 min提高了大豆肽的钙结合能力,热处理温度升高或加热时间延长均会导致钙结合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原料质量直接影响酱油的品质.以高温干热处理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低盐固态法酿造酱油,分析热处理过程对曲料中性蛋白酶活力和酱油中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低温脱脂豆粕经150℃热风循环处理30 min后酿造酱油,其中性蛋白酶活力和氨基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分别为1478 U·g-1于基和1.235 g·100 mL-1,是对照的1.57倍和1.72倍.此外,20~40目的酱油粕粒度较适宜,能获得较高的蛋白酶活力,提高酱油中氨基态氮含量.说明适度的粒度和物料的均匀受热处理,可改善酿造酱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