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夏大豆营养生理及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四年来的试验证明:黄淮海中低产土壤种植夏大豆,在前茬冬小麦混施有机无机肥料和磷矿粉,不仅豆作增产显著,还能明显增加豆株根圈有效营养,除自身需求还可残留有效氮61.3%和有效磷89.4%供后作利用;磷肥有利于结瘤固氮,氮肥对结瘤固氮也不都是负相关,抑制作用在固氮高峰期前基本消失的施氮水平,对提高总固氮量有利;大豆在开花前吸收土壤氮和肥料氮为主,开花后吸收空气氮为主;土壤氮和肥料氮多组成营养器官,空气氮多进入结实器官。  相似文献   
2.
大豆——根瘤菌——菌根真菌联合共生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接种根瘤菌能扩大氮肥来源、接种菌根真菌有助于作物从土壤中吸取更多的磷素,应用这两项生物技术可改善大豆氮磷营养、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是作物走向自身从空中取氮,向土壤索磷的新方向。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土著根瘤菌和菌根真菌,要选择高效根瘤菌和菌根菌与之共生,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不少地区片面追求总产,大豆面积逐年下降。至使合理的轮作体系受到冲击,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尤其是土壤氮素良性循环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自去年随市场经济导向和大豆价格上扬,大豆播种面积开始回升,当前要抓住大豆面积逐渐恢复的大好时机,重新认识大豆对培肥地力的作用,建立起麦豆粮棉为主的轮作体系,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实现高产优质低耗。本文通过几年的试验,重点论述大豆在用地、养地、轮作中的重要作用。一、大豆对土壤增氮作用的影响大豆一生中需要吸收较多的氮素,以克拉克结瘤与不结瘤等基因系大豆为材料,在盆栽实验条件下,无肥处理,一株结瘤大豆成熟时,总含氮量314mg,比一株不结瘤大豆总含氮量64mg要多吸收纯氮250mg,这部分氮素为共生固氮所提供。在不同氮、磷施肥水平下,来自于共生固氮的氮素除供大豆当季生长所需全部氮素的40-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函数方程进行模拟试验,得出了中豆19号不同产量水平各农艺措施配方。频率分析表明,亩产175kg以上,密度(x_1)和氮索(x_2)取值域0.525—1.292,磷素(x_3)取值域0.200—0.77三因素作用序列为x_3>x_1>x_2。氮磷比例1:2.0—1:1.5。  相似文献   
5.
大豆开花以前主要是吸收利用土壤氮和肥料氮,开花后则以共生固氮为主,到成熟期共生固氮占总氮量60%以上。不同大豆品种对接种的根瘤菌株表现为不同的选择适应性。接种根瘤菌可提高大豆生物产量、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接种菌根菌可促进磷的吸收,提高植株和籽粒P_2O_5含量及磷肥利用率。中豆19—61A76根瘤菌—G.masseae菌根菌联合共生体最佳,田间共生固氮能力、亩产和蛋白产量分别提高20%、17.8%和33.8%。  相似文献   
6.
1989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进行田间共生效应试验。选用61A76、113—2、005、2048和TAL—377大豆根瘤菌株接种主栽高产良种中豆19。结果表明,接种能提高根瘤数、根瘤重量、固氮酶固氮活性、地上部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其中61A76、113—2两菌株和中豆19是高效固氮根瘤菌与高产夏大豆优良共生组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