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江苏省沿海棉区玉米螟世代分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3.
棉盲椿是棉田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棉盲椿的发生危害有加重的趋势,成为沿江沿海棉区的主要害虫。东台县记录,近20年中有8年大发生(为害率5~36.2%),有7年中发生(3~5%),5年轻发生(3%以下)。上海宝山县1975年平均受害28.8%,个别田块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5.
棉花不同生育期棉盲蝽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项研究以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 Dur)及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为对象。棉花从子叶、真叶、现蕾到结铃各个阶段都能遭受棉盲蝽的为害。由于盲蝽成、若虫以刺吸口器刺伤幼嫩器官和生长点,使部份器官受到直接损伤并影响到棉株正常生长,导致减产。两种盲蝽不同种群数量在真叶期和蕾铃期为害造成籽花产量的损失均呈抛物型曲线。绿盲蝽在真叶期和蕾期为害,其经济阈限按防治费用与产量损失金额相等时,分别为百株有虫4.7头和12.57头,中黑盲蝽在蕾期的经济阈限为百株10.77头。据此,提出在真叶期及蕾期的防治指标依次为百株5头及10~12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棉区蕾铃期中黑盲椿发生数量较多,为害时期长。据1982年调查,8、9月铃期中黑盲椿数量占田间混合种群虫量的30%与64%,至1985年则上升至90%与89.57%。棉田虫量一般都在百株40~60头,个别田块高达200头左右,造成幼铃大量被害,1985年不少田块后期幼铃被害脱落,形成空顶。 幼铃受中黑盲椿为害,铃龄在5天以下的幼铃脱落达82%以上,5~7天铃龄的幼铃受害后,还有50%左右的幼铃脱落,不脱落的幼铃也由于受害而发育不正常,其损失程度视棉铃受害程度而有不同。受害刺点多的幼铃不能正常发育而形成僵果或部分僵瓣。由于幼铃的脱落和铃重的减轻,对产量  相似文献   
7.
棉盲椿在棉花子叶期和真叶期危害能造成无头苗、多头苗和大量破叶;在蕾期危害嫩头,造成破头疯长,并直接危害幼蕾造成大量脱落;在铃期危害幼铃,形成僵铃和畸形铃,产量明显降低。三年来根据棉盲椿发  相似文献   
8.
棉田玉米螟危害损失及经济阈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棉田玉米螟扩散危害行为及其卵块在棉田内的空间分布,以考察不同含卵样点所造成的棉花受害数量,研究了棉田内不同玉米螟卵块密度与棉花受害各器官数量关系,并建立了数学回归模型。同时,系统测定了棉花受害的器官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得出二代玉米螟蛀食棉茎平均损失2.14个铃,单株皮棉减产3.85g;二、三代蛀食过的棉铃单铃损失皮棉分别为1.69g和1.58g。据此,提出了棉田玉米螟危害经济允许损失水平(EIL):二代为百株3.72块卵,三代为百株4.97块卵,为棉田玉米螟化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