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实践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许朗  朱世桂 《农业科技管理》2007,26(6):34-36,8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农业高校积极利用自身人才与科技优势,主动面向经济建设,把学校优秀的科技成果、充分的人力资源、企业良好的市场运作、雄厚的资金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探讨了南京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具体实践模式,提出了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一直困扰我国农业科技经济发展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而言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加速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政府和科技界关注的热点。要使科技成果转化达到好的效果,提高转化率,须对影响其转化因素进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述茶叶作为中国重要农产品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对近年来茶叶育种栽培、植保培肥、功能成分利用等茶叶科学应用基础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并从学科发展、交叉和融合的角度,展望了今后茶叶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古代萱草应用价值及其文化意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萱草是原产于中国南方的一种草本作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先秦时期始见于文献记载,至唐宋时期得到普遍种植。在其长期的栽培应用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萱草文化。本文以相关历史文献为基础,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萱草的名称考释、种植栽培、利用价值及其文化意蕴等作了综合系统的梳理分析,以期为现代社会更好地开发萱草资源、发展萱草产业、传承萱草文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农林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建设、科研人才、科研机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产出五个方面看,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实力快速增强,且具有传统学科优势更优,多学科开拓发展,新兴学科领域不断涌现以及地区、院校间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建立完善适合于农林高校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农业古籍整理成就的基础上,就数字化整理的迫切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提出解决方案,期对农业古籍的现代化保存和利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文章立足于唐代《茶经》的学术地位极其传播的重要性,围绕茶界四位知名学者对《茶经》中"茶为累也,亦犹人参……"的不同理解的译文,探讨了四位学者各自译文的不足,从茶学视角提出符合原著者传播茶文化本意的该段古文的合理科学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从明确概念和分析现象入手,指出了因概念混淆和权力使用不当产业的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间的错位、缺位、越位等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行使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建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辅相成并有所制约的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间的关系,对推动高校功能的有效实现、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泥的出路随着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迅猛发展而日益成为一大难题。迄今我国污泥处置缺乏严格的技术规范,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2004年9月28日,江苏省建设厅科技处王华处长一行来我校主持召开了由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承担的省建设厅科技招标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技术政策研究(JS2004ZB05)”的开题咨询会。咨询专家组由东南大学、省环保厅、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市政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民国时期金陵大学农学院、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农学院和中央农业实验所等机构的农学家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以南京为中心的江苏农学家的志向与选择,阐述了江苏农学家在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和农业教育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