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农作物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在3个生长环境下种植水稻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 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s)98个家系(BC1F12和BC1F13)及其亲本,调查剑叶叶鞘长度、最上节间长和包颈长度,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在全基因组5%显著水平上,对这3个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个剑叶叶鞘长度性状的QTL,分布于第1、3、4染色体,解释表型变异的12.83%~18.50%;qFLL-1位点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re,qFLL-3和qFLL-4位点在单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共检测到3个最上节间长度性状的QTL,分别位于第1、3、6染色体,解释表型变异的5.64%~14.18%;qUIL-6位点在3个环境中都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re,其余2个QTL均在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共检测到4个包颈长度性状的QTL,分布于第1、3、5、10染色体,解释表型变异的6.8%~17.76%;qPEL-10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qPEL-5在两个环境中被检测到,这两个位点增效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re,其余2个位点分别在单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  相似文献   
2.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粳稻叶片茸毛在叶面上的分布特征和谷壳稃毛在谷壳上的分布特征。调查了粳稻3个杂交组合的P1、P2、F1、B1(F1/P1)、B2(F1/P2) 和F2共6个世代的叶片茸毛数和谷壳稃毛数,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发现,叶片茸毛有规律地分布在叶面的暗绿条带和淡绿条带的交界线上,形状是基部膨大,顶端细小;谷壳稃毛无规律地分布在整个谷壳上,长短不一。在泗稻10号A/武育粳3号R与武育粳3号A/泗稻10号R正反交组合中叶片茸毛数均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在六盐189A/HR 122组合中叶片茸毛数受1对加性 显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 在3个杂交组合中谷壳稃毛数均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叶片茸毛数和谷壳稃毛数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3.
在3个生长环境下种植水稻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s)98个家系(BC1F12和BC1F13)及其亲本,调查剑叶叶鞘长度、最上节间长度和包颈长度,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在全基因组5%显著水平上,对这3个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个剑叶叶鞘长度性状的QTL,分布于第1、3、4染色体,解释表型变异的12.83%~18.50%;qFLL-1位点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re,qFLL-3和qFLL-4位点在单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共检测到3个最上节间长度性状的QTL,分别位于第1、3、6染色体,解释表型变异的5.64%~14.18%;qUIL-6位点在3个环境中都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re,其余2个QTL均在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共检测到4个包颈长度性状的QTL,分布于第1、3、5、10染色体,解释表型变异的6.80%~17.76%;qPEL-10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qPEL-5在两个环境中被检测到,这两个位点增效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re,其余2个位点分别在单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