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126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放线杆菌溶血性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7℃条件下,将猪放线杆菌在胰胨酵母浸出物培养基(含10mmol/LCaCl2)上培养不同时间,离心、过滤后获得不同时间无菌滤液,检验滤液对猪、牛、山羊、绵羊、驴红细胞的溶血性,结果表明这种溶血性毒素对绵羊、牛的红细胞溶血性最强,猪次之,山羊、驴最差。同时对溶血性毒素理化特性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滤液经2.5g/L胰酶处理后溶血活性几乎丧失,不同温度处理后溶血活性下降,经不同pH值溶液处理后也表现出溶血活性降低和失活现象。  相似文献   
2.
1946年人类首次在牛上发现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事实上 ,自牛第一次出现咀嚼反刍时起 ,这种病毒及其亲缘关系相近病毒就存在于牛的体内。BVDV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可引起繁殖疾病的病原 ,虽然从这一角度出发 BVDV对养牛业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但是它几乎从未导致过宿主的大面积发病或死亡。这种共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适应性寄生关系 ,进一步的证据也表明病毒和牛之间可长期共存。 2 0世纪 80年代 ,由于引起急性发病且具有毒力的 BVDV的发现 ,不仅引起人们对 BVDV的关注 ,而且也为更好地评价BVDV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了机会。1 BVD…  相似文献   
3.
 检测了黑龙江水稻主产区4个当地主栽品种的种子内部镰刀菌寄藏情况,测定了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种子带菌消毒处理效果及对水稻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菌作用和联合毒力,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上述2种混配种衣剂对串珠镰刀菌的形态毒理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内部镰刀菌的分离频率高达56.7%~96.0%,其中串珠镰刀菌的分离频率为32.6%~48.2%,2种种衣剂对带菌种子具有显著的消毒处理效果。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镰刀菌F.moniliforme的毒力指数分别为457.11和802.04,增效倍数分别为6.53和0.13。20%克多甲种衣剂(多菌灵:甲基立枯磷为5:5,W/W)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作用优于20%克福甲种衣剂(福美双:甲基立枯磷为8:6,W/W),增效作用低于20%克福甲种衣剂。电镜观察表明,种衣剂低浓度至高浓度处理下均可引起串珠镰刀菌菌丝不同程度的异常生长,表现为主菌丝局部膨大或形成菌丝束,菌丝顶端异常膨大、缢缩或形成穗状和花絮状分枝。  相似文献   
4.
红花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平皿法检测了红花种子的带菌情况,并研究了5种杀菌剂对红花种子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红花种子携带的主要真菌类群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黄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镰孢霉属(Fusarium spp.)、黑根霉属(Rhizopus spp.)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p.)。福美双与多菌灵混剂、噁霉灵、甲基立枯磷、种衣剂1号、种衣剂2号分别对不同批次红花种子所带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西瓜连作死苗死秧问题,根据我国西瓜主要病虫种类,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田间小区和大面积示范试验,研制出药肥复合型种衣剂9号和10号。经测定,包衣西瓜种子的安全有效用量为每100克种子需有效物0.3-0.5克。两种制剂均可防治连作田主要病害(西瓜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和苗期枯萎病等)。防病保苗效果为61-90%。种衣剂10号还能兼治苗期地下害虫(蝼蛄、地老虎)防效在69-81%,特别是防治传毒蚜虫,使病毒病发病株率降到0.56%以下,相对防效在94%以上。对解决夏播西瓜病毒病发生重的问题作用显著。此外,西瓜种子包衣可促进植株生育,大瓜率增加,增产13—14%。  相似文献   
6.
杀菌剂银泰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室内离体平皿法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植物源农用杀菌剂银泰 (有效成分 :4 -丁酰基苯酚 )对小麦纹枯病菌 Rhizoctonia cerealis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20%银泰乳油在 0~ 100μg/mL范围内随着浓度提高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增强 ,其 EC50 和 EC95分别为 36.11和 97.66μg/L;EC95明显小于对照药剂井冈霉素的检测数值 (327.6 4μg/L )。20%银泰乳油 200、400和 800mg/L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效果分别为 85.8%、89.3%和 92.3% ,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 400mg/L的防效 (87.0% )相当。  相似文献   
7.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方法从超微结构和元素水平观测了三唑酮种衣剂包衣处理和空白对照的小麦幼苗上白粉病菌侵染及非侵染位点硅等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20~36 h内三唑酮种衣剂处理的麦苗侵染位点细胞内元素硅含量由5.204%上升为42.064%,非侵染位点由5.821%上升为12.342%;空白对照中侵染位点元素硅含量由低于检测水平上升为17.388%,非侵染位点接种后36 h时为19.460%。在处理和空白对照的麦苗上侵染和非侵染位点均检测到了含量不等的磷、硫、氯等元素存在。  相似文献   
8.
种衣剂17号包衣对小麦条锈菌影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衣剂17号内含三唑醇等杀菌剂和其它化学成分,小麦种子用种衣剂包衣,出苗后一叶期接咱小麦条锈菌毒性小种,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和整叶透明技术,研究了种衣剂17号对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该种衣剂对对叶表的夏孢子萌发和芽管入侵无明显影响,但可使菌丝扩展和菌丝分枝严重受抑,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的数目减少,每一侵染点的吸器一般不超过2个,并且对吸器具有致畸作用。在多数侵染点内可观察到寄主细胞坏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种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啶菌噁唑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C18ODS色谱柱,以甲醇-水(75∶25,体积比)作为流动相,流速1.0mL/m in,检测波长220nm。啶菌噁唑色谱图显示两个吸收峰,分别为两个同分异构体Z体和E体。在400700μg/mL浓度范围内,标准溶液浓度和吸收峰面积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4.846 7x+232.85,相关系数r为0.999 2;对原药溶液及其制剂溶液测定的重复性SR分别为0.004 0和0.004 7。该方法准确、精密,适用于啶菌噁唑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邻烯丙基苯酚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含毒介质培养法测定了邻烯丙基苯酚(银果)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影响。通过培养观察发现,邻烯丙基苯酚可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促进灰霉病菌菌核的形成及苹果腐烂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光学显微观察表明:用50μg/mL的邻烯丙基苯酚处理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后,菌丝伸长缓慢,分支间距缩短,分生孢子形成受到抑制。电镜观察表明:经邻烯丙基苯酚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内液泡增多,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细胞壁增厚,小麦纹枯病菌菌丝中内质网处泡囊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