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6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花生叶斑病包括黑斑[Cercosporapersonata(Berk et curt)Ell]和褐斑(C.arachidicola Hori),此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生,引致植株严重落叶,一般产量损失10—20%,严重的在20%以上。由于叶斑病在通常情况下,为害时间长达三个月,过去又缺乏效果好,残效期长,成本低的药剂品种,药剂防治效果不明显。1985—1986年开展了药剂防治叶斑病的小区及大面积试验,比较数种药剂防治叶斑病的效果及使用技术。其中以新农药“丰米”防病增  相似文献   
2.
据1974年以来的调查,花生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湖北等省老病区逐年扩大蔓延;同时在山东、苏北局部地区为害严重,辽宁也有零星发生。湖北鄂东地区该病发生面积约占种植面积的26%,一般发病率10~30%,产量损失5~10%,严重的甚至成片枯死,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3.
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虽然是一种寄主范围非常广泛的病原细菌,但据国外研究,青枯菌是一种复杂的类群,按青枯菌对寄主致病性以及其他特性并将其划分为小种、株系或致病型。 在我国花生青枯病是青枯菌致病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害遍及南方广大的花生产区以  相似文献   
4.
青枯病是花生主要病害,发病普遍,损失严重。据研究,品种间抗青枯病能力差异很大,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花生青枯病的经济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利用品种资源,准确选择抗性材料,加快育成抗病丰产品种,有必要统一鉴定技术标准。为此,根据各地的经验和我们的研究工作,拟定本标准,并经1983年全国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会讨论修改,供各地试行。  相似文献   
5.
不同花生品种对青枯病的抵抗性不同,不同接种技术,直接影响抗病品种的选择及应用。本文系我所进行品种资源抗病性鉴定和抗病育种工作开展接种技术研究的资料加以总结。试验认为,在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中应用菌液浸种接种,能正确反映花生品种抗性强弱的差异,且简便易行;接种菌株的致病力、菌液浓度、菌龄、移植次数、菌液浸种时间对提高接种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但不同生物型的菌株和抗病或感病品种的菌株不影响对品种抗病性的鉴别;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是稳定接种效果的主要条件,而与土壤类型的关系不大。如果在植株生长期接种还要注意接种期和接种部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六个省的花生青枯病发生地区采集的36个花生青枯菌分离株,通过对六个不同抗病性的鉴别品种进行人工接种表明,所有菌株对鉴别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菌株致病性分化十分明显。根据致病性的不同反应,可以划分为7个致病型,其中的V型和Ⅱ型出现率最高达36.1%和25%。且分布地区相当广泛,为我国花生青枯菌占优势的致病型。试验证明,我国南方病区菌株的致病力普遍比北方强;同一地区可以有不同致病型菌株混合存在;同一母株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致病力会发生变化。通过7个省13处自然病圃的品种抗病性鉴定表现,所获结果与人工接种结果基本相同。只是在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菌系的致病性分化更为复杂,出现的致病型更多。本试验为青枯菌系的研究,深入开展花生抗青枯病鉴定,发掘新抗源,加快抗病育种工作进程以及设计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