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南火龙果采后病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Haw.)Britt.et.Rose】原产于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属典型的热带植物,又名仙蜜果、红龙果、芝麻果,为仙人掌科三角柱属植物,海南及广西、广东、台湾地区等均有栽培。火龙果病害较少,发病一般不严重。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火龙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病害,尤其是采后病害  相似文献   
2.
杧果果实潜伏侵染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杧果果实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华南6省区的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杧果果实普遍存在真菌的潜伏侵染现象,但不同省区的带菌率存在显著差异,果柄和果实蒂部的带菌率极显著高于果实中部和端部的带菌率。共鉴定11种潜伏侵染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杧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杧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P.Henn.)Sutton.)、多米尼加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杧果大茎点霉(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P.Sharm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曲霉(Aspergillus sp.)、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rium spp.)。其中,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可可球二孢菌(B.theobromae)为主要潜伏侵染真菌,杧果大茎点霉(M.mangiferae)为首次报道的杧果潜伏侵染真菌。  相似文献   
3.
对引起芒果果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芒果果腐病的病原菌是芒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Henn.)Steyaert],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2 ℃,致死温度为60 ℃,10 min;菌丝生长最适pH为4~5,而孢子萌发最适pH为4;最适碳源为甘露醇,而麦芽糖不利于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蛋白胨,而尿素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该菌适合在暗光交替和黑暗中生长。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分离自火龙果黑斑病的病原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对该病菌进行了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引起该火龙果病害的病原菌为仙人掌平脐蠕孢[Bipolaris cactivora(Petrak)Alcorn]。该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30 ℃,产孢最适温度20 ℃。菌丝生长最适pH为5,产孢最适pH8。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黑暗条件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佳碳源是葡萄糖和D-果糖,产孢最佳碳源为甘露醇。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氮源均为蛋白胨,菌丝致死温度为70 ℃,10 min。  相似文献   
5.
中小型养猪场风机调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中小型养猪场环境控制的需要,该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单相风机调速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单片机来控制单相交流通风机,通过改变风机的供给功率,达到调速、控制通风的目的,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际应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一种火龙果腐烂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火龙果腐烂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双间柱顶孢[Scytalidium dimidiatum(Penz.)Sutton and Dyko],生长最适温度为30℃,生长最适pH为7,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棉子糖、葡萄糖、蔗糖,最佳氮源是硫酸铵、蛋白胨;连续光照有利于病菌生长。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75℃,时间为10 min。  相似文献   
7.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theobromae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膏、蛋白胨、硫酸铵和硝酸钠为最适氮源:该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时间为10min。  相似文献   
8.
作为低温绿色储粮的关键设备,谷物冷却机采用机械制冷的方式,克服了自然通风及风机通风严重依赖环境条件的问题,可随时为粮堆提供设定温湿度的冷空气。我国粮食行业使用的谷物冷却机经历了完全进口、引进吸收、自主创新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研制出多种制冷量规格的产品,满足不同类型的粮仓不同粮种制冷通风的需求,其COP值也从当初进口设备不足1.3[1],提高到2.0以上。近些年,谷物冷却机在单机产品技术方面不断提升,同时在信息化方面也通过电脑端软件和手机端APP实现了远程控制、无人值守,但是在集成化联动控制作业方面还需继续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通风作业。本文介绍了我国谷物冷却机在功能、结构、性能、控制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分析研究当前研究的制冷新技术,并基于新技术的发展和行业需求提出谷物冷却机研究创新方向展望,以期为谷物冷却机的应用和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电子鼻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芒果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和芒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4种芒果采后病害病原菌发酵液的挥发性气味进行检测,以评估电子鼻用于芒果不同真菌病原菌种类判别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气味响应值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及聚类分析均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病原菌种类。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结果显示,不同病原菌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果为芒果采后病原菌种类判别提供新的方法,为其他病原菌的种类判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芒果树回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芒果树回枯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芒果树回枯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 ℃,致死温度为60 ℃、10 min,最适pH值5~9;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木糖不适于该菌生长;最佳氮源是蛋白胨;全光照有利于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