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喷施烯效唑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烯效唑(S3307)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延缓剂,试验证明,S3307能显著提高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及光合速率,增加果实产量[1],可促进生根,增加根体积,提高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2],烯效唑浸种表现明显的壮苗效果,并能较大幅度提高产量[3~6].本试验旨在研究初花期喷施烯效唑对黄瓜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灌区种植业一直受到灌区水资源的瓶颈制约,作物种植比较单一,水时轮作面积逐年减少,旱作物面积逐年扩大。如果在耕作时,用地与养地不协调,在用地过程中不能恢复土地生产力,或者养地水平较低,作物产量潜力就难以发挥,也就很难确保农业生产的全面持续增产。  相似文献   
3.
四川西南部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明确四川西南部白粉菌群体毒性及其遗传变异情况,本文将2011年采自四川西南部的小麦白粉病标样进行单孢子堆分离纯化,共获得48个白粉菌菌株,并将其按采集地划分为4个地理群体。利用28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测定了群体的毒性频率,并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其遗传多样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白粉菌群体毒性较强,群体间毒性结构存在差异。供试群体对Pm1、Pm3a、Pm3b、Pm3d、Pm5a、Pm6、Pm19的平均毒性频率达50%以上,而Pm13、Pm XBD、Pm5b、Pm2+6、Pm5+6抗性保持良好,平均毒性频率在10%以下。群体间毒性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用筛选出的10对SRAP引物共获得160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多态性频率为50.63%;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度(h)、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98 8、0.322 7,遗传变异主要源于群体内部。群体间基因流数值均在6.50以上,说明四川西南部白粉菌群体间菌源迁移频繁,基因交流较为充分。M antel Test分析表明SRAP标记解释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地理距离、毒性多样性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不同熟性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熟性大豆在当地均有各自最适宜的播期。浙春3号的最适播期是7月6日,乐豆1号的最适播期是6月15日,而贡选1号的适宜播期是6月15日和6月22日,两者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晚熟大豆品种(贡选1号)较早熟品种(浙春3号)和中熟品种(乐豆1号)能显著缩短与玉米的生殖生长共生期,独立生长期最长,从而减轻了生育前期玉米对它的弱光伤害,保证了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茎干重以及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综合大豆的熟性和播期2个因素,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的最优组合为贡选1号在6月15日至6月22日之间播种。  相似文献   
5.
20%百草枯·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浓度160μg/L,药后4d,对柑橘园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最好,对各种杂草的防除效果均达到60%左右.药后10d,20%百草枯·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浓度160、80、40μg/L对杂草防效达到90%左右,对禾本科杂草(李氏禾、小画眉草及鹅观草)的防效与百草枯相当,对空心莲子草的防效与阔封(有效成分为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相当.  相似文献   
6.
不同除草剂对夏玉米田杂草防效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哥弟玉能除草效果好,施后15 d对水芹等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达到90%以上,比人工除草提高了49.9%,杂草总鲜重防效也达到了90%。施后30 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有所降低,玉米产量施药区比人工除草和清水对照分别增加了14.9%和23.3%。玉丙草施后15 d和30 d总草株防效均为80.9%,比人工除草提高了42.7%~50.3%,鲜重防效比人工除草提高了43.9%~62.9%,玉米产量比人工除草和清水对照分别提高了12.2%和20.8%。  相似文献   
7.
利用酶抑制—比色法检测5种蔬菜中农药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酶抑制—比色法,以菜青虫乙酰胆碱酯酶作为试验酶源,测定了四川雅安地区的四季豆、生菜、凤尾等5种蔬菜中乐果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生菜乙醇萃取液的农药残留量最大,达到4.209 3mg/kg,超过国家标准(1 mg/kg);凤尾农药残留量最低,其乙醇萃取液的农药残留量为0.043 8 mg/kg。此法对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4年4月,云南省某县发生不明山羊疫情,经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为小反刍兽疫。为调查该县小反刍兽疫疫情的感染来源,开展了疫情排查、疫源调查、临床症状、病理解剖等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以期对小反刍兽疫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种植模式、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f.sp.tritici Marchal.引起的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受品种、病原变异、气候、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其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可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以上,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1]。研究表明,该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的子囊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0.5~30 ℃,以10~20 ℃最适宜。小麦白粉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中度或重度流行年后2~5年轻度流行。目前在我国广大小麦产区常采用含三唑酮成分的单剂或混剂进行防治,小麦白粉病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本试验在四川雅安小麦产区研究了小麦种植模式、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发生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氮量对套作大豆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利用挖掘法研究了施氮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套作大豆(贡选1号)一些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3~R5时期,根干重、根瘤数、一级侧根长、伤流量均以低氮(纯氮45、90 kg hm-2)处理最优;在R7时期,高氮(纯氮180、225 kg hm-2)处理能够延缓大豆根系衰老,根干重、伤流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根冠比与施氮量在V3~R5时期呈二次曲线关系,在生育末期呈直线递增关系。伤流量冠比(y)与三节期后天数(x)呈极显著负指数函数关系y=ae-bx。伤流液氮素内含物中NO3-高于NH4+,并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套作大豆整个生育时期中根系活力呈单峰曲线,低氮处理的套作大豆根系活力明显增强,高氮处理促使根系活力的峰值推迟至R3出现,并在生育末期(R7)保持高水平(>116.00 μg g-1 FW h-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