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1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国家对畜牧业的重视并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牧草作为养殖所需要的基本原料,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因而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在国内外部分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云南窗翅叶蝉属一新种(同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自我国云南省的窗翅叶蝉属1新种:大斑窗翅叶蝉Mileewaamplimaculasp.nov..详细描记了新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雄虫外生殖器构造,并附主要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对无学习经历的蜂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对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趋向性显著提高(P>0.05)。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中,有学习经历的蜂活动轨迹在味源区域的密度远高于无学习经历蜂在该区域的密度;在味源区的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上,有学习经历的蜂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在采集区的静止时间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而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反应时间则显著短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室内搜索寄主所需平均时间39.99s,60s内搜索到寄主的数量为23.33头,都与无学习经历的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采用蜂虫比1:1,2:1,4:1室内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寄生试验中,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  相似文献   
4.
红火蚁卵、幼虫和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2、25、28、31、34℃下研究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火蚁的发育历期受温度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发育历期缩短;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其次为蛹,卵的历期最短。红火蚁工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9.2℃、20.1℃和18.4℃,有效积温分别为66.7日·度、119.0日.度和99.1日·度。  相似文献   
5.
杨大星  杨茂发  吕召云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2):187-189,201
为研究火烧迹地土壤动物多样性,2011年10月对喀斯特马尾松自然林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641只,隶属3门4纲10目36科44类(属),其中优势类群为螯长须螨属(Cheylostigmaeus)。土壤动物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征。类群数垂直分布无明显表聚性,但个体密度表聚性明显。  相似文献   
6.
自草地贪夜蛾2019年1月发现入侵我国以来,短短几个月已在全国多地发现其危害。由于其食性很广,对全国尤其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的主要作物和特色优势作(植)物生产具有极大威胁。本文根据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贵州省不同地区粮食作物的特点,对该虫对贵州省农业生产的潜在危害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系统,利用风洞技术测定了小地老虎雄蛾对性信息素各组分及其不同组合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5种单一组分Z7-12:Ac(A)、Z9-14:Ac(B)、Z11-16:Ac(C)、Z5-10:Ac(D)、Z8-12:Ac(E)只能引起雄蛾兴奋,均不能引起雄蛾向性信息素源定向飞行;当性信息素释放源为二元混合物AB时,能引起15.71%的雄蛾完成从兴奋到搜索释放源,并表现出预交尾的完整行为反应;在同等使用剂量下,三元混合物ABC的引诱效果最好,有40.58%的雄蛾能搜索释放源,26.15%的雄蛾表现预交尾行为.三元混合物ABC在最佳比例(3:1:1)下,制成不同剂量的诱芯进行风洞试验,结果发现剂量为100μg时雄蛾反应最强烈,有29.87%的雄蛾表现预交尾行为,50μg次之,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摸清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斜纹夜蛾的预测预报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头饲养,扫描显微镜定期观察的方法,研究斜纹夜蛾取食烟草、白菜、黄瓜、西红柿、南瓜后的头壳宽度、体长、发育历期以及蛹重变化。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幼虫的头壳宽度、体长、幼虫发育历期、蛹历期均有显著差异,其中一、二、三、六龄幼虫头壳宽度差异显著,体长的分布则在2~5龄有显著差异,同时取食南瓜、黄瓜、西红柿的幼虫发育历期较长,而取食白菜、烟草幼虫发育历期较短。  相似文献   
9.
云南木蠹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真菌病害在木豆上的发生情况,采用实地调查、随机抽样调查并结合访问调查方法对贵州花江峡谷地区木豆主要真菌病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豆白粉病(Oidium sp.)、木豆褐斑病(Alternaria sp.)、木豆灰霉病(Botrytissp.)、木豆斑点病(Phyllosticta sp.)和木豆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是木豆上发生的主要真菌病害,并对5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和病原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