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水稻干种、湿种,露白、发芽等四种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辐射效应及诱变效果。结果表明:这四种状态下的辐射敏感性差别悬殊,其强弱依次为:露白≥发芽≥湿种>干种。露白及发芽状态下辐照的半致死剂量仅及干种的15—17%。并提出半育性剂量的概念。 M2代平均叶绿素突变率为7,1‰。在各处理中,突变率较高的剂量:干种为40Krad,湿种为20Krad,露白及发芽均介于5—8Krad,这均与半致死剂量相吻合,可视为适宜的辐照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2.
3.
4.
5.
分析了8个核技术诱变育成的新品种及3个原品种的17种氨基酸含量,结果如下:1.8个新品种与原品种相比,氨基酸含量增减的幅度分别为-6.44%-+137.5%;+7.92%-+59.9%;-4.06%-+39.32%。 2.以射线诱变广陆矮4号育成的闽辐5号、其赖氨酸含量、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5种半必需氨基酸总量都居11份材料之首。作者认为:①、核技术是改良水稻蛋白质品质的有效手段。②、诱变必需和半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的材料,获得更高含量的突变体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90年代诱变育种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总结了福建省水稻育种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矮化育种及三系法的杂种优势利用两次突破,目前正面临第三次突破,即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分析了引起三次破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新的设想,二是材料上的突破。记述了本省今后水稻育种发展战略:应以常规育种为基础,以杂交水稻研究为重点,不断发展育种新技术。常规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选育丰、抗、优、适兼顾的中熟早籼从并从类型、熟期、丰产性、抗性、米质等方面加以分析;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是,三系法发展为两系法,从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发展为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同时把两系法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溶为一体。常规育种与杂交水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新技术育种必须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9.
材料与方法供试材料水稻品种“78130”经不同剂量辐射的M_1代种子及未辐照的种子为对照,这些种子在辐射前经过套袋自交,提高其纯化程度。试验方法 7月15日将不同剂量处理的M_1代种子和对照进行分区播种,于秧苗的三叶期(7月23日)观察叶绿素突变情况,调查基本苗和突变苗。8月10日移栽,小区面积6平方米,行株距20 × 16.7厘米,每小区6行,每行5米,单本插,顺序排列,三次重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一个优良的突变体往往在农作物育种和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水稻品种“矮脚南特”和日本水稻品种“黎明”既是举世闻名的水稻良种,又是极具价值的突变体。前者是我国广东省农民洪春利在大田中偶然发现的自然突变体,后者是日本科学家利用诱发突变选育而成的人工突变体。这两者不仅在各自国家的水稻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以它们作为主体亲本(或作为原始材料)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或诱发突变衍生了大量系列新品种,在生产中进一步发挥了作用。然而,自然突变出现的机率极小,真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