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1.
天棉—号     
天棉一号是我县白茅湖原种场从上海市原种场引进岱字棉15号单株,经过株行、株系鉴定扩大繁育而成。从1972年起开始推广示范,六年来皮棉产量一般都高于鄂光棉。其主要优点是苗期抗逆性较强,株型紧凑,伏期上桃快,吐絮集中,衣分率高,品质好,较早熟,适于两熟耕作。我县准备扩大繁殖以替代当前推广品种。一、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过1971年在白茅湖原种场等四个点进行品种比较试验,1972—1974年参加全县八个点联合品种比较试验,表现增产稳定,籽棉、皮棉亩产均列第一位。1973年加入荆州地区11个点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籽棉、皮棉产量均居第一位。1974年参加全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七个新品种中,籽棉、皮棉产量居第二位。1974年确定为我县接班品种,决  相似文献   
2.
鸭棚棉为湖北省农业综合试验站于1951年从岱字15号棉中选出,属零式果枝类型。据1957年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检查组在长江流域棉区六个试验点的了解,皮棉估产,平均可超过岱字15号33.5%。已往各地所选得的短果枝品种,尤其是零式类型的,往往带有很多缺点,如生长势弱,落叶早,蕾铃脱落率高,抗病力弱,吐絮不畅,品质低劣等性状,生产上无直接利用价值,而鸭棚棉则为例外,是十分值得珍视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4.
为了探寻解决鄂北棉区低产短绒的途径,和克服棉麦两熟栽培矛盾的办法,使在当前生产上起到一定的作用起见,1954年在中央农业部倡导下,结合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综合试验站和襄阳专署等机关,在木棉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襄阳县为重点,以县属伙牌乡和张羅崗乡为中心;并於4月上旬组成以该县力量为主的棉麦两熟增产工作组进行工作。兹将棉花增产的技术经验总结如後:  相似文献   
5.
6.
一、我国棉纤维品质现状建国以来,我国自育的棉花品种已在生产上发挥了主导作用。自育品种早熟性、丰产性、适应性好。根据区域试验结果,自育品种在不同自然生态地区分别增产15~30%,对发展我国棉花生产起了重要作用。1983年全国棉花总产达到9274万担,纤维品质也有  相似文献   
7.
不同采摘期棉子品质测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种子生活力的高低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鄂沙28在湖北推广面积最大,但其种子生活力低,是当前生产上存在的一个问题。为此,于1983年~1984年进行了棉花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