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角状五肽(PPR)蛋白作为一类靶向定位于半自主细胞器的序列特异性RNA结合蛋白,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茶树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CsPPR基因家族进行系统鉴定,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结构域保守性、亚细胞定位、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与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茶树基因组数据中共鉴定到858个CsPPR基因,分属于P和PLS两个亚家族;结构域分析表明各个结构域在茶树中比较保守;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CsPPR蛋白定位于叶绿体;基因结构分析表明茶树CsPPR基因家族中共有31%的CsPPR基因不具有内含子结构,并且家族成员在进化过程中发生过多次基因复制事件。另外,为探究茶树CsPPR基因家族在调控茶树白化相关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作用,对正常叶色品种舒茶早和安吉黄茶等5个白化茶树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到24个差异共表达CsPPR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不同品种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CsPPR基因在新梢、成熟叶和茎中高表达,但在花和根中痕量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茶树CsPPR家族成员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梢白化茶树是一类珍稀的叶色突变体,其白化新梢中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物质含量与一般绿色叶茶树品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特征性的生化成分对茶树生长发育、制茶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析白化茶树资源的形成机制,研究人员已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化数据。近十几年来,随着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白化茶树突变体的光合作用机制、叶色变异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目前白化茶树资源在白化类型、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茶树白化机制的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铁观音茶梗为供试材料,采用顶空进样法-气质联用(HS-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和检测,利用质谱结合保留指数对其进行定性,并对挥发物种类、相对含量及部分挥发物所具备的生物活性进行比较和探讨。结果表明:从安溪铁观音茶梗中共检测出130种化合物,其中共有的成分108种;采用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MS)完全鉴定出45种、初步鉴定出58种,采用各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鉴定出54种;MS与RI相结合共完全鉴定出68种挥发物。这表明谱库检索与保留指数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可定性挥发物的数量以及定性的准确度。在梗中,碳氢类化合物、醛、醇、酯的种类和含量都最为丰富,相对含量高于1%的挥发物有24种,部分挥发物具有麻醉、抑菌、抗癌等生物活性作用,其含量占茶梗挥发物总含量的20.51%。该结果为研究茶梗在形成乌龙茶香气品质中所起的作用及茶梗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茶树白化果皮是茶树白化突变体中的稀有材料,目前还未有文献记载。以中茶129为对照,对云白1号白化果皮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同时对两份材料的果皮、种子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与中茶129的绿色果皮相比,白化果皮细胞内的质体结构严重损坏,无法进一步发育形成叶绿体;富集分析表明,果皮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通路中,说明在云白1号果皮中,叶绿体发育缺陷导致光合作用及其推进的碳代谢和氮代谢相关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此外,两份材料的种子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质降解通路中,表明云白1号种子的碳协调分配方式不同于中茶129,这可能有助于维持白化果实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相关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茶树果实白化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