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文化资源类型及业态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茶文化通过与农业融合反哺地方经济,形成茶文化产业。本文采用文化资源基础理论,将茶文化资源分为五大主要类型,并进一步细分为15种基本类别和13种茶文化产业类型。随后以福建省、武夷地区、大益品牌为案例,分别从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角度总结茶文化资源3种产业开发范式,即比较优势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产业延伸模式,探讨茶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对于区域经济和茶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茶产业,其产业发展对于品牌诉求有着强烈的需求和特殊性。2006年的普洱热、2007年的铁观音热,均从品牌战略角度将整体产业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商业意识更新提升的高度。目前,茶产业中存在着由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级品牌等多品牌混合的特殊结构。其中,由政府作为主推手的公共品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各省、市及地方整合本区域内品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产业运作的重要策略。但公共品牌如何运作,是否任何县、市无论产业规模大小,还是市场定位均可实施公共品牌策略,这些都还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3.
沈学政 《中国茶叶》2008,30(6):35-35
历时一年创作的大型茶文化主题舞台艺术——“中国茶谣”,在5月15日晚于浙江萧山大剧院为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第18届会议的400多名各国代表专场演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中,浙西山区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地处北纬30度的中国绿茶黄金产区带,山川自然生态优越,所产茶叶是晚清和民国时期重要大宗出口商品。但较之杭绍宁地区的茶史研究,学术界对于浙西地区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对浙西衢北山区的茶文化史做了深入研究,并得出浙西衢北山区产茶历史悠久,自明代起便出产历史贡茶"白塔茶",且围绕茶叶物流和贸易运输积累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是中国茶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茶文化出现在人们传播视野中的形象,总是带着诸如传统、古典、历史等一些旧的陈规的文化符号.<中国茶谣>与我们常见到的文化表演,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苏祝成  沈学政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2362-2366
中国茶产业是具有文化禀赋特质的一种功能性农业。浙江省茶产业近20年的发展模式与实践经验表明,文化禀赋在技术与组织模式等方面影响着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同时使得农产品具备市场溢价的潜质。这种溢价可通过原产地域保护和地理标志等制度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化禀赋对茶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旨在探究具有文化特征功能性农业的可转型路径与发展模式.依据现代社会消费需求特点与经济化差异性,可将现有茶文化资源分为文化遗产、文化古迹、文化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可通过茶文化旅游、茶品销售、茶文化表演、茶创意产品、茶衍生产品、茶馆茶会所和茶会活动等七大模式实现其经济化.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域之一,其茶产业以绿茶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把茶叶生产纳入整个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之中,茶叶的品牌构建呈现出由做“名茶”向做“品牌茶”的转变,先后经历由做“名茶”向做“品牌茶”、“一县一品”战略的实施、“浙江绿茶”品牌战略的提出等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茶产业公共品牌的创建为案例,从产业链角度探讨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创建一个有效的公共品牌,应该做好4步战略转移:从重视品牌建设环节向重视品牌运营阶段转移;从注重形象包装向注重品牌资产转移;从注重公共品牌的推广向扶持龙头企业品牌转移;从注重文化推广模式向资本引入转移。  相似文献   
10.
“安吉白茶”的品牌构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吉白茶”是浙江省安吉县的一个茶叶品牌,“安吉白茶”是由白叶茶树的白色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绿茶^[1]。自1980年春在“浙北地区茶树品种资源调查”中发现白叶茶树,1981年春天进行无性繁殖试验以来,白茶产业在安吉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业增效的全县四大生态高效农业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