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5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摘标准是鲜叶采摘技术的核心,其受茶类、茶价、品种、季节、树型、立地、气候等因子的制约。一般红、绿茶类究竟要掌握什么样的采摘标准和留叶标准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稳产、高产、优质尚可进一步讨论。以前在研究或提到采摘标准时总是以一芽几叶或对夹几叶的性状或长度为依据(笔者认为,此种含义的采摘标准较粗放,因同是一芽几叶的芽叶,由于生育状态不同,其自然品质——嫩度差异可能是很大的,采摘标准的实质是芽叶的嫩度)而没有去研究芽叶在一芽几叶或对夹几叶性状标准前提下的重量规定量。因芽叶的自然品质——嫩度在很大  相似文献   
2.
借助现代科技,对传统的感官评茶方法补充一些理化指标的检测项目,有利于评茶方法的科学与完善。因此,抓住那些与茶叶品质相关性密切的理化因子进行探索,找出一种较为科学简便的理化评茶方法,作为感官评茶方法的重要补充,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出于这样的考虑,杭州茶厂近年研制成功一种可供评茶人员使用的“茶叶等级评定仪”,并已获得国家专利,现将这种仪器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名季庇,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县)。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陆羽在“上元初(公元760年)在苕溪隐居,自称桑苧翁,闭门著书”。陆羽对我国古代茶叶方面资料和茶叶生产实践颇为重视。他在晚年隐居浙江,总结了有关茶叶的起源、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和品饮等丰富的技术验经,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科学著作《茶经》。  相似文献   
4.
茶鲜叶机械分析研究首先由苏联H、A、霍卓拉瓦提出一个鲜叶机械分级加权公式,但不切实用。1957年由张堂恒教授在绍兴红茶初制厂进行生产性机械分级试验,得出一个简化加权公式,基本上适用于越红鲜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桐庐县儒桥大队有投产茶园200亩,79年产茶457担,平均亩产229斤,总产值80,408元。比78年增产7担,增值15,172元。每担平均价175元,比78年提高30元。其中春茶247担,每担平均价182元,比78年提高35元。夏茶78担平均价182元。各级茶所占的比例,这两年也有明显的变化。1—3级高档茶,78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