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2428A的选育及颖花退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广亲和粳稻品系02428对野败型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连续回交,进行广亲和雄性不育系选育,获得了不育性稳定的02428A,测交表明该不育系具有很强的广亲和性和配合力,但在回交世代中出现了先于小孢子败育的颖花退化现象,遗传分析初步证明该种颖花退化是由野败型细胞质和02428中所带的一对隐性基因互作所致。  相似文献   
2.
研究大豆叶片对~3H-MET的吸收、运转、分配规律及MET对大豆吸收~(32)P的影响表明,~3H-MET叶面施用很快被大豆吸收,施后1小时吸收量占施用量的39.17%,3小时为51.26%,6小时达61.21%,此后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吸收能力逐渐降低,48小时达66.37%;叶片吸收的~3H-MET基本上滞留于原处理部位,占叶片吸收量的97%左右,向植株其它部位输出较少,而且主要向处理叶上部的茎和叶运转。MET叶面喷施能提高大豆植株对~(32)P的吸收和增加单株干重。  相似文献   
3.
根据茶树体内碳氮量的年变化规律及根系活性的年周期变化,提出适期施肥的生物学依据。研究了肥料种类对茶树物质代谢影响,提出了茶园选用化肥种类和适宜施用量的依据。并且用同位素示综技术探讨了深秋施肥对茶树光合作用及其同化产物的积累以及在春茶品质成分中再分配的影响,明确秋季肥培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水稻人工种子制备及其萌发植株的初步研究邢小黑,沈毓渭,高明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南京210014;浙江农业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APreliminaryStudyonPreparationofArtificialSe...  相似文献   
5.
茶树秋冬季的生长对翌年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秋冬施肥已经成为一项生产措施加以推广,但秋冬施肥对茶树生长影响的生理生化机理,还少有研究。本文利用同位素~(14)C示踪研究秋冬施肥对茶树光合产物的积累及在茶叶品  相似文献   
6.
利用广亲和粳稻品系02428对野败型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连续回交,进行广亲和雄性不育系选育,获得了不育性稳定的02428A.测交表明该不育系具有很强的广亲和性和配合力。但在回交世代中出现了先于小孢子败育的颖花退化现象。遗传分析初步证明该种颖花退化是由野败型细胞质和02428中所带的一对隐性基因互作所致。  相似文献   
7.
茶树的碳氮代谢与施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作者近十年来对茶树碳氮代谢及茶园施肥的研究,表明茶树碳氮量的年变化为秋后逐步在根部积累至翌年春季茶芽萌动前达到高峰;春季开始后由于大量再利用而下降至春茶将结束时达最低水平。深秋施肥可显著地促进冬季和早春的光合作用,加速冬季光合产物向根部转运,保持越冬叶较高的光合产物水平,供翌年春芽萌发所需。深秋施肥,不但提高了产量,也改善了春茶的品质。不同氮素化肥对茶叶产量的效益依次为碳铵>硫铵≈尿素>氨水>氯铵。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研究还对茶园的合理用肥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水稻籼稻杂种人工种子制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二个水稻籼粳杂种幼穗来源的愈伤组织上,分化出大量不定芽。在2,4-D0.2mg/L、BAP2mg/L的MS培养基上,亚优2号不定芽增殖率可达3.5。无菌条件下,以不定芽作材料制备的人工种子发芽率最高可达60.0%,最低也可达15.0%。使用麦芽糖代替蔗糖,以及用较大的不定芽都可提高人工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9.
试验利用广亲和野败型不育系02428A和明恢63/02428F6、F8广亲恢选系研究了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关系。结果表明,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之间是非等位的,而且它们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的。现有的滇-1型不育系的一些粳稻恢复系同时具有对野败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野败型不育系的籼稻恢复系也可能包含有滇-1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这两组基因可能通过基因重组结合在同一个体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