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5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0、2012和2014年,玉米大斑病在北京市延庆县重发生,其中尤以2012年发生普遍,发病面积达90%以上。监测结果表明,先玉335等高感玉米品种的连年种植是玉米大斑病重发的主要原因;7月下旬-8月上旬降雨偏多,中温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控制该病害必须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情测报、适时喷药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程氏指数对两系杂交组合亲本及其杂种F1进行分类,对杂种F1产量性状与亲本及杂种F1程氏指数,杂种F1产量性状与父本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偏粳×粳、偏粳×偏粳的组合杂种F1为偏粳类型。杂种F1每穗总粒数表现与双亲程氏指数差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也受到父本性状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5年,环渤海地区较大面积发生水稻红苗病.对发病田的大量现场调查发现,大多数田块的发病症状属于根中毒型赤枯病,少数田块属于缺锌、缺钾型赤枯病,个别田块是由于稻水象甲危害造成.诱发赤枯病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低温缺氧造成的.其防治措施主要有改进耕作技术、改革水层管理和科学施肥等.  相似文献   
4.
云南开发利用马铃薯杂交实生籽前景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云南省高寒冷凉山区的主要作物,是当地人民的主要口粮、牲畜饲料,同时又是城乡人民喜爱的蔬菜及工业原料.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于解决山区人民温饱,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4个不同类型水稻两系不育系与6个不同类型恢复系或常规品种组配F1代组合,通过对杂种一代株型性状间相关系数分析和F1代与亲本相同性状相关系数的计算,初步探索出北方两系杂交稻株型性状的遗传相关方式,为亲本株型选择和F1代株型塑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7.
1品种选择应选择长势强、抗病、高产、耐高温、抗裂和耐贮运的中熟和中晚熟高产品种。2播种育苗2.1播种期确定:高温到来之前植株生长已旺盛,并使产量集中在7~9月。一般3月中旬至4月下旬播种,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定植,苗龄30~45天。早播与春  相似文献   
8.
对彩色马蹄莲组培过程中出现玻璃化苗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NAA对玻璃化及增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细胞分裂素可提高增殖率,但同时加重了玻璃化现象,在继代培养过程中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生长素浓度为0.4mg/L不变时,6-BA浓度在0.25~1.0mg/L之间交替使用,或者在细胞分裂素浓度0.5mg/L不变时,NAA浓度在0.2~0.8mg/L之间交替使用,可在提高增殖率的同时,有效避免玻璃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4个不同类型的北方粳型两用不育系、4个粳型优良恢复系及其组配的16个杂交组合为试材,对父本、母本和杂种F1代产量性状进行方差分析,进而计算出父本、母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及杂交组合F1代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在选配杂交组合时,不仅要注意一般配合力的选择,还应对其特殊配合力进行大量筛选,从而提高选择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强优杂交组合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6个粳稻杂交组合F2代6个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遗传参数、通径分析及选择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世代对每穗粒数、有效穗数、单穗重及单株谷重进行综合选择,对产量的遗传进展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