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3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条槭红色叶红色素稳定液的配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3种有机酸加入适量的渗透剂配制混合稳定液,对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红色叶进行红色素稳定处理,在该混合稳定液的浸泡下,使茶条槭红色叶的红色素稳定,压制干燥后与新鲜叶片颜色相近。从而使茶条槭红色叶在材性方面取得较大的改善,扩大了压花画的材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陆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网的建设和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网和三个地域性CO2通量网(欧洲通量网,美洲通量网和亚洲通量网)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并着重对其建设目的,组织结构和数据共享原则等进行了评述。对欧洲通量网与美洲通量网所能提供的共享数据库的研究地点概况,数据特点和主要研究者也进行了介绍,以便国内同行进行对比研究使用。参考全球陆地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比例,在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网的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科学家在本领域的研究,对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网今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亚洲大陆地区(我国)的研究侧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紫茎泽兰是一个典型的外来入侵植物.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分布于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市郊(27°28′36"N,102°12′28″E)的紫茎泽兰的气体交换特性进行测定,并与本地8个伴生种和其他12个分布于我国不同地区和日本的入侵种和本地种进行比较.目的是探讨气孔调节在日变化过程和长期干旱与湿润生境上的差异及其对紫茎泽兰入侵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紫茎泽兰光合午休现象明显,气孔调节和非气孔调节共同控制了紫茎泽兰的光合日进程模式,而以气孔调节最为重要.非气孔调节主要是通过羧化效率的降低,从而影响表观量子效率或其他光合过程来实现的,而气孔调节主要是通过降低胞间CO2浓度,提高气孔限制值来实现的,这与其他种的差异不大.经过长期的野外不同湿度环境适应后,气孔调节出现了一定的弹性变化.在气孔导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氮含量差异不明显,湿生生境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干生生境,并导致了叶片含氮量显著提高.气孔在调节紫茎泽兰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有别于所测定的其他20种植物,在湿生生境下随气孔导度下降,水分利用效率下降,而在干生生境下则显著升高.因此,紫茎泽兰同时兼有"省水"植物和"费水"植物的双重特点,这一灵活水分利用特点保证了它在不利环境中的生存和有利环境中的扩展,对于其在侵入区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盆栽3年生红松实生苗为材料,分为CK(对照)、T1(+3.25 μW·cm~UV-B辐射)、T2(+6.51μW·cm~UV-B辐射)及T3(+9.76 μW·cm-2 UV-B辐射)4个处理,研究环境UV-B辐射增强对红松叶片自由基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显著提高红松针叶内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氢自由基(H2O2)和MDA含量(P<0.05),T3处理下叶片的H2O2(149.05 mmol·g-1)和MDA(12.56 μmol·g-1)含量最高;UV-B辐射增强诱导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P<0.05);抗氧化物质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随UV-B胁迫程度加强而显著增加(CK为0.17 mg·g-1,T3处理为0.26 mg·g-1),而各UV-B辐射增强处理均降低了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各生理指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松针叶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自由基、MDA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OH含量与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研究证实UV-B辐射增强通过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对红松幼苗的生理代谢产生影响,而红松幼苗通过提高抗氧化酶(CAT,APX,SOD)的活性和蛋白质的含量来抵抗UV-B辐射引起的损伤,但其防御机制并不能有效地缓解这个伤害.  相似文献   
5.
从构效关系角度考察了不同位点结构修饰对喜树碱母核内酯环稳定性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手段,对喜树碱母核10位与20位修饰后所得的新衍生物的内酯环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采用ODS色谱柱(4.6 mm×260 mm),以乙腈-超纯水为流动相体积比35∶ 65;UV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1.0 mL/min.在喜树碱母核的10位与20位引入含氮杂环,所得的受试喜树碱衍生物均能提高母核上内酯环的稳定性,而在所连接的取代基团中,以吡唑和羟基修饰的喜树碱内酯环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于欣洋  赵修华  祖元刚  刘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613-2614,2616
[目的]研究氟苯尼考PEG6000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建立大鼠血浆中氟苯尼考的HPLC检测方法.用灌喂药物水溶液的方法,通过高效液相分析技术对氟苯尼考PEG6000固体分散体的血药浓度进行测定,与氟苯尼考原粉进行对照.[结果]氟苯尼考PEG6000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吸收及代谢良好,氟苯尼考固体分散体和氟苯尼考原药的最高血药浓度分别为13.44和3.88 μ.g/ml,提高了3.46倍;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氟苯尼考原粉AUC0-8h=20.12 25 μg/(ml·h)、氟苯尼考固体分散体AUC0-8h=23.22μg/(ml·h),氟苯尼考-PEG6000固体分散体口服生物利用度与氟苯尼考原粉相比提高了15.39%.[结论]氟苯尼考-PEG6000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氟苯尼考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声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人为采收后的野生长春花中长春碱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人为采收在干扰长春花生长发育的同时也影响到长春碱的合成与积累。采收后20d与采收前相比,长春花各部位的生物量降低,长春花叶片和茎中的长春碱含量也有所降低。采收后20~40d,长春花不同部位的生物量均呈上升趋势;采收后40~60d,长春花各部位的生物量增加相对稳定。采收后40d时,长春花根、叶片和茎中长春碱含量均显著高于采收前;采收后60d时,长春花不同部位长春碱含量略低于采收前。人为采收后长春花单株长春碱总量也有所降低。长春碱的这种动态变化可能与其对外界干扰的拮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盐碱地土壤无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测定、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黑龙江省重度盐碱地土壤无机碳的形态、分布规律,并且探讨黑龙江省盐碱土无机碳的密度。不同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无机碳分布,羊草草地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明显高于虎尾草草地,而HCO-3/CO-23含量和土壤表层Ca CO3含量低于虎尾草草地。盐碱裸地中以CO2、HCO-3及Ca CO3等形式存在的无机碳储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均无显著变化。以土壤碳酸盐含量为基础,估算土壤无机碳密度,发现羊草及虎尾草草地表层土壤(0~10 cm)无机碳密度显著低于盐碱裸地(P0.05),底层土壤无机碳密度差异不显著;盐碱裸地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01.4~124.8 Mg/hm2。  相似文献   
9.
五味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文章对近年来五味子木脂素、多糖、挥发油等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做一综述和展望,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匀浆法提取沙棘果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建立一种高效提取沙棘果中总黄酮的方法,对匀浆法提取沙棘果中总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提取原料为含水率85%的沙棘果,溶剂为85%的乙醇,匀浆时间10 m in,液固比为5∶1(mL∶g)。将该法与常规的回流提取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匀浆法对沙棘果总黄酮的提取率为0.76%,与回流提取相当。匀浆提取法所用提取时间短,提取溶剂用量少,该法是一种高效、快速提取沙棘果总黄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