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谷子开花习性与结实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脱毒试管薯打破休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 3个优良品种为不同基因型材料 ,采用 7个处理 3次重复试验设计 ,进行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脱毒试管薯打破休眠研究。结果表明 :同一处理内不同基因型试管薯的发芽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不同处理打破休眠的效果存在极显著差异 ,在 7个处理中 ,以GA3 浸泡 30min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缺磷对渗透胁迫条件下春小麦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EG-4000对春小麦根系进行了不同时间和浓度下水分和磷素胁迫处理,结果表明,根系和叶片干重均随胁迫时间的推移而显著下降,叶片的相对含 水量从处理开始到胁迫24h明显下降,其后变化呈起优现象。根系中无机磷随胁迫时间的推移呈倒“V”型趋势,其中,以处理24h根中磷素的浓度较高,不同浓度处理下,峰值出现在15%。根系活力随胁迫浓度的提高而下降,在5% ̄15%范围,根系过氧化物同功酶带无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宛粳096系南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水稻新品种,2014年4月通过河南省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选择近五年河南省审定及推广面积较大的22个玉米品种做试验。结果表明,提高种植密度对玉米株高、穗粗、穗长、穗行数影响较小,对穗位高、秃尖、百粒重影响较大。迪卡653、鼎鑫11号、金通152、联创808、先玉1140无论是低密度还是高密度种植,产量都比较高,且高密度种植比低密度增产在3.3%以上,适合在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6.
宛粳096是南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水稻新品种,2014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14003)。介绍了宛粳096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豫薯12号是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徐78-28作母本,群力二号作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鲜食加工兼用型甘薯新品种.在河南省甘薯新品种区试中,该品种的鲜薯、薯干、淀粉产量分别较对照徐薯18选77-6增产20.3%,15.2%,10.2%;1996、1997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其鲜薯、薯干、淀粉分别较对照徐薯18增产16.4%,16.4%,15.80%,且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耐肥耐瘠,耐旱耐湿.  相似文献   
8.
根据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多年来对水稻育秧技术的研究,分析了秧田培肥、适宜播种期与秧苗素质、群体动态变化、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水稻病害(特别是主要病害)的发生时期和危害规律,结合多年的防治经验,研究出一套水稻高产育秧技术。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郑单528、伟科702和中单909为材料,在河南省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生态区的6个试验点进行玉米产量及适宜密度范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玉米产量及适宜密度的影响大于品种类型。4个玉米品种的产量为伟科702中单909郑单528郑单958,其中,中单909的地点间变异系数最小,产量稳定性较好。4个品种玉米产量在3个生态区的6个试验点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总体表现为豫北豫南豫东。4个品种在豫北试验点的适宜密度差异较大;在豫东和豫南试验点的适宜密度差异较小。3个生态区的6个试验点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生育期光照和降水量不同是产量及适宜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河南省近四年审定的及推广面积较大的籽粒玉米品种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沃玉964、郑单528、联创808、五谷8617、先玉335是生物产量高、籽粒产量高、干鲜比达标、综合性状优良的粮饲通用玉米品种,可在本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