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明确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初始密度(Pi)与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关系,在2011-2013年的两个冬小麦生育周期里,通过网室盆栽试验,分析了土壤禾谷孢囊线虫初始密度对其繁殖及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的繁殖系数(Rf)随Pi的增加而减少,当Pi为0.5个卵·mL-1土时,Rf达到8.7;当Pi为64个卵·mL-1土时,Rf仅为2.8。小麦株高、茎叶干重、根干重及产量均与Pi呈显著负相关。当Pi≥8个卵·mL-1土时,小麦植株生长受到抑制,产量显著下降,因此田间禾谷孢囊线虫的初始密度高于该值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禾谷孢囊线虫的田间侵染规律及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禾谷孢囊线虫(CCN)在小麦田间的侵染规律和分布动态,在2010-2012年的两个冬小麦生育周期里,定点调查CCN(Heterodera avenae)江苏沛县群体的田间生活史及不同虫态的数量.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季节中CCN只能完成一代生活史;小麦越冬前有少量二龄幼虫(J2)孵化,能侵入根系,但不能正常发育;返青期小麦的根围土壤中出现J2孵化高峰,大量侵入根系后,至抽穗期完成发育,在根系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雌虫,在根内及土中可见少量雄虫;小麦成熟收获期,白色雌虫开始变褐形成孢囊,落入土中越夏.从田间垂直分布调查结果看,田间孢囊主要分布在土表下0~10 cm土层,孢囊线虫孵化的J2也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中,并且在返青期出现高峰,这与CCN的田间侵染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某鸵鸟场从1998年4月开始,3月龄以内的鸵鸟出现大量死亡,病程1~7天不等,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拉白色稀粪,精神不振,后期出现神经症状,用红霉素,庆大霉素,先峰霉素等抗菌素治疗均没有效果。经血清学检验,确诊为新城疫病毒感染。为此,对鸵鸟进行紧急疫苗接种,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现将情况介绍如下:发病情况:该场1998年4月从外地引进肉鸟94只,第二天就开始死亡,至6月份死亡48只,死亡率达51%。5月底本场自繁自养的小鸵鸟也出现死亡,发病日龄越早,死亡率越高,死亡率达59…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鸵鸟育雏的成活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鸵鸟饲养生产中,育雏成活率的高低与育雏的环境、营养水平和疾病防治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育雏环境、均衡的营养要求和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是提高鸵鸟育雏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鸵鸟饲养生产中,育雏成活率的高低与育雏的环境、营养水平和疾病防治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育雏环境、均衡的营养要求和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是提高驼鸟育雏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高抗品种‘华麦1号’的抗禾谷孢囊线虫机制,以Pluronic F-127胶体为介质,比较了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侵入根系前对抗病品种‘华麦1号’与感病品种‘豫麦34’和‘矮抗58’的根尖趋性差异,并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观察了线虫侵入3个品种后的发育进程。结果表明,J2对3个品种的根尖均表现明显的趋性,对‘矮抗58’的趋性最强,而对‘华麦1号’的最弱,接种4h和6h时‘华麦1号’与‘矮抗58’根尖吸引的线虫总量差异显著(P0.05);组织染色观察到J2对3个品种的根系均有一定数量的侵入,但高抗品种‘华麦1号’根系侵入的幼虫量和后期形成的白雌虫量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豫麦34’和‘矮抗58’。结果证实,‘华麦1号’的抗性机制主要表现为减少线虫的有效侵入量、抑制侵入后的线虫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