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寄主专化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其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及分子变异。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线粒体基因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COⅠ和COⅡ基因总寄主植物种群Fu’s Fs检验结果分别为-1.82和-2.04,种群历史呈扩张趋势,基因流Nm分别为6.38和3.24,说明各种群间基因交流水平较高;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亚洲玉米螟的单倍型在BI树和NJ树上的分布拓扑结构与寄主植物间无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较高,基因交流频繁,且尚未发生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抗寒性时间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检测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滞育幼虫在越冬期间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各地理种群间抗寒能力的差异,采用热电偶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4月对北至黑龙江省黑河市、南到辽宁省瓦房店市的12个地理种群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虫体含水量和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过冷却点在-5~-25℃、冰点在-2.5~-15℃范围内,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过冷却点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点出现在1、2月且随地理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种群的虫体含水量在50%~70%之间,时序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环境温度、过冷却点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含水量出现在4月,最低含水量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升高。不同种群的虫体脂肪含量在45%~70%之间,时序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脂肪含量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降低。幼虫最低过冷却点、最低冰点与虫体最低含水量和最高脂肪含量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0.736、0.643和-0.636。表明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的抗寒性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高纬度地区种群抗寒力强于低纬度地区种群,幼虫减少体内含水量、增加脂肪积累是提高其抗寒能力的重要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别名紫姜、鲜姜、老姜,属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种植在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生姜根茎肉质、肥厚,内含多种营养成分,其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外,还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及姜醇等,因而具有特殊的芳香和辛辣味,有"菜中之祖"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调味蔬菜和出口创汇蔬菜。生姜还可加工成干姜作药用,是我国中医药的常用成分[1],可起到降温提神、抗菌防病、治疗肠炎、开胃健脾及防暑救急等功用。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的农业微生物学教学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较高,而目前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理论知识占比过大,实践课程课时不足,学生能力和素质未能得到有效提高等问题。笔者在结合近年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调整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考核方式4个维度,介绍了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Harpins蛋白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机制,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幼苗喷施Harpins蛋白,并测定喷施后120h内大豆根系中过氧化物酶(POD)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大豆喷施Harpins蛋白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对照增加,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的幅度大于感病品种,且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比感病品种早;诱导72h后,绥农8号POD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增加119.5%,宝丰7号POD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增加54%。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龙江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之一,近年来玉米螟在该省为中等偏重发生。着重介绍了玉米螟在黑龙江省的发生状况、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期对粮食生产的保产、增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北方春玉米密植条件下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沈阳开展田间试验,对不同密度种植玉米田的玉米螟危害及玉米产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玉米密植对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幼虫数、虫孔数高于常规田,花叶率和虫孔数差异显著;二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幼虫数和被害率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2年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田,常规田百粒重和单穗重显著高于密植田。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螟危害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碰碰香温室栽培,可解决黑龙江地区冬季不能室外种植的问题。文中综述了碰碰香的无土栽培过程和技术,并介绍了碰碰香相关产品的开发用途,为碰碰香的栽培和产品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0~2013年田间系统监测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和赤眼蜂的发生规律.亚洲玉米螟落卵量、卵孵化量、赤眼蜂寄生量等资料和温度、积温、湿度、雨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采用简单逐步回归、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及多因子互作回归进行拟合,建立不同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及赤眼蜂发生量与多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采用预报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发生量,一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组建的模型结果可靠;二代亚洲玉米螟卵孵化量与赤眼蜂寄生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和多因子交互组建的模型结果均可靠,玉米螟落卵量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害虫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害虫,随着各种防治方法的研究,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群体的重要措施。为了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利用生物防治方法,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对亚洲玉米螟的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性诱剂和植物源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