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5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建立高粱耐盐鉴定评价体系,用不同浓度NaCl对42份高粱资源在萌发期进行了盐胁迫培养,研究高粱萌发期盐害鉴定浓度标准。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增加出芽率是逐步降低的,且盐浓度越高,发芽率降低越快。经T测验(α=0.01)盐浓度在1.6%~1.8%时相对盐害率差异显著。最终确定高粱萌发期耐盐鉴定的最适宜NaCl浓度为1.7%。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外194份甜高粱品种进行了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发现穗重、生育期、生物产量、穗长、茎粗、分蘖及含糖量等7个因子为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在甜高粱育种中应加强生物产量选择,适当考虑含糖量及生育期,但穗重、分蘖和茎粗不宜过高,并且穗长越短越好。研究结果将为甜高粱的品种改良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营农场和种植大户急需适于机械化栽培的高粱品种及相关的栽培技术。龙杂12号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登记推广,该品种不仅早熟、品质好,且株高较矮、耐密植、抗倒伏,可作为机械化栽培的高粱品种来满足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轮作倒茬的需要。因此,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栽培技术是使品种发挥产量潜力的有效保证,在生产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4.
高粱异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黑龙江省高粱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恢复系对相应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测配,对其后代育性反应及主要农艺性性状测定,以获得可替代的同核异质不育系,不育系扩大杂交种细胞质的遗传基础,避免高粱杂交种生产因A1、A2细胞质专化生理小种的出现而面临绝境。结果表明,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未找到可替代的不育系;A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被A3、A6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替代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玉米杂交种种子的制种技术直接影响种子的质量,为提高青贮中龙1号的种子质量,本文将该品种的制种技术进行集成和总结,其中包括:播前处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晾晒等环节,从而达到保证杂交种中龙1号种子质量目的。  相似文献   
6.
龙帚2号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育成的我国第一个帚用高粱杂交种,它具有早熟、抗倒伏、抗病、籽粒产量高等特性。本文分别对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品质性状、产量及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高粱产业技术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黑龙江省高粱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阐明高粱产业在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倒、专用新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植物保护领域,设施与设备领域,产后加工领域,产业技术经济与政策等方面的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8.
甜高粱茎秆在冷冻条件下含糖量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5个甜高粱作为研究材料,分别对收获时及冷冻153、0和45 d的茎秆含糖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高粱的茎秆在冷冻条件下45 d内对甜高粱茎秆的含糖量没有显著影响,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冷冻的方式进行贮藏。  相似文献   
9.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旱粮作物,也是重要的粮、饲作物和酿造原料。我国生产上栽培的高粱主要是粒用高粱,所生产的高粱籽粒除少部分用于食用、饲用外,大部分用于酿造。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用工成本的逐年增加,机械化栽培方式已成为高粱种植的必然趋势。但高粱机械化栽培的成套技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高粱机械化栽培的农艺流程和技术要点是核心问题,特加以列举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194份甜高粱品种进行了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发现穗重、生育期、生物产量、穗长、茎粗、分蘖及含糖量等7个因子为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在甜高粱育种中应加强生物产量选择,适当考虑含糖量及生育期,但穗重、分蘖和茎粗不宜过高,并且穗长越短越好。研究结果将为甜高粱的品种改良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