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6篇
畜牧兽医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结果表明:放大实验较优化实验茶色素中茶黄素(TFs)含量更高;反应液中TFs萃取效率以第1次最高,其他各次效率依次降低。对茶色素进行Tris—HCl(pH8.0)洗涤,其洗涤效率也以第1次最高,TFs含量洗涤次数增多呈现递增趋势,但被洗涤体积呈递减趋势,并存在脱没食子酰基作用。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_2提取茶叶中咖啡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分离提取茶叶中的咖啡碱,再用CH2Cl2萃取分离,得到纯度为95.16%的咖啡碱,萃取率和得率分别为16.85%、0.55%。试验结果还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茶多酚和咖啡碱。  相似文献   
3.
茶色素是制药发酵中形成的,其前导物是以儿茶素为主体的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PPO)与过氧化物(POD)催化作用下,氧化聚合缩合反应形成了茶黄素类(Theaflavins;TFs)与茶红素类(Thearubigins;TRs)物质^[1]。茶色素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凝,促纤溶,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茶色素组分中TFs是生物活性最活动的成分,但从红茶中提取的茶色素制品,TFs含量仅占色素总量0.5%-3%,纯化困难,因此,必须改进制取工艺,提高TFs等有效成分含量^[1]。我室采用双液相酶化学技术制取茶色素^[2,3],制品中TFs含量≥45.0%,高纯度低含咖啡因,符合国家二类中药要求,本文简述了茶色素的化学组成,茶色素的形成机理和制取,讨论了茶色素的重要组成茶黄素的生物活性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4.
茶叶品质与茶树次级代谢及其产物有密切相关。次级代谢(Secondary metablism)是与初级代谢相对而言的,从底物(如糖)开始,经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以及磷酸戊糖支路进行底物降解和末端氧化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初级代谢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直接相关,并为其提供能源和中间产物。初级代谢的关键中间产物与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核酸代谢相联结。而次级代谢与植物的生存、生长、繁殖通常认为无直接关系,也不参与  相似文献   
5.
红茶色素及其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茶色素是从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的一类色素物质,是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聚合缩合产物,主要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是影响红茶品质最为重要的因素。Roberts E.A.H.等(1957)将红茶茶汤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称为茶黄素,不溶于乙酸乙酯呈褐红色的物质称茶红素。随着生化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红茶色素化学有重大进展,尤其是茶黄素化学研究的成就使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在制茶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红茶品质的关系等均已明晰。茶黄素是一类苯并(?)酚酮的衍生物,主要组分有茶黄素、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红素化  相似文献   
6.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需适应学科发展与经济建设的要求。重新把握茶叶生化的发展,调整茶叶生化研究内容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茶叶生化应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成就,加速学科间交叉渗透,使茶叶生化的基础与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茶叶生化研究也应为茶的综合利用提供生化基础知识与技术参数,为茶叶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应用开发提供生化依据。  相似文献   
7.
儿茶素(Catechin)是黄烷—3—醇化合物,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核的基本结构.[式Ⅰ]。A、B 环是芳香环,C 环是含氧杂环。式Ⅰ为表儿茶素,在我国文献资料中称为 L—表儿茶素(缩写 L-EC)。国外文献资料中却多用(-)-EC 表示,这两种书写式有没有差异?究竟那一种较为妥当?要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有关儿茶素的手性、构型和旋光  相似文献   
8.
红茶色素的形成与降解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萧伟祥  李纯  萧慧 《茶叶科学》1992,12(1):49-54
在红茶制造中,用铜酶抑制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能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24%左右,从而部分的抑制了茶叶发酵,特别是茶黄素的形成受到了抑制。采用茶叶匀浆发酵法,结果表明,非酶性氧化产物中茶黄素约为酶促氧化形成量的6.8%,茶红素约为20.6%。用茶黄素单没食子酯在纯过氧化物酶作用下,研究其降解作用,其产物用双向纸层析和紫外光谱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鉴别出3,4-二羟苯甲酸、咖啡酸、没食子酸和邻苯二酚等4种成分。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对实验性高脂大鼠的降血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西婺源绿茶中提取茶多酚(含儿茶素79.3%、EGCG 54.7%)对饮食性高血脂大鼠的降血脂作用进行了研究。供试动物为6周龄SD雄性大鼠,体重46±7克。40只幼鼠随机分为4组:第一组为普通饲料+25.0%酪蛋白和0.1%氯化胆碱;第二至四组除上述成分外,加入15.0%蔗糖、15.0%猪油、1.0%胆固醇和0.2%胆酸钠,其中三、四组为给药组(见表1)。饲养中,每隔3天称重1次。6周后各组皆喂正常饲料3天,然后  相似文献   
10.
茶叶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植物的香气或其它特有气味,都是由其存在的挥发性芳香物质所决定。芳香物质是多种挥发性的亲脂物质的混合物,能象油脂一样悬浮在水中,且具有芳香气味,因此被称为芳香油(或称挥发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