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给芝麻的生产提供施肥的理论依据,采用“3414”测土配方试验设计,通过不同的NPK配比了解群体的生育变化并进行群体的产量比较,从中筛选出最佳产量和氮磷钾配比,从理论上阐述对芝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供氮磷钾量分别为N 82.95 kg/hm2、P2O5 30.75 kg/hm2、K2O 69.15 kg/hm2;肥料利用率分别为N 13.46%、P2O5 19.34%、K2O 23.56%。由此得出,氮磷钾配施为N 120 kg/hm2、P2O5 45 kg/hm2和K2O 120 kg/hm2能获得最高的经济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
BAS1(phy B activation-tagged suppressor1)是调控油菜素内酯活性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利用由和尚麦和豫麦8679杂交后代构建的RIL群体(包括129个家系),研究了BAS1和小麦千粒重、籽粒密度两个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BAS1基因位点等位变异对千粒重和籽粒密度具有显著的影响,B型等位基因的家系其千粒重和籽粒密度均值均显著高于A型等位基因的家系。相关分析表明,BAS1位点等位变异分别与千粒重和籽粒密度呈显著(0.178*)和极显著(0.327***)正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BAS1基因位点等位变异与小麦粒重、籽粒密度间的密切联系,这对解释小麦产量形成机制及其指导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京411/红忙春21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小麦抽穗期、盛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分布频率的分析,得出叶绿素含量在花后7d以前多呈正态分布,而灌浆中后期呈偏态分布或双峰分布,说明前者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后者存在与其相关的主效基因。在多个生长发育时期中,旗叶叶绿素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花后24d,叶绿素含量则急剧下降,成熟时接近为0。在RILs群体中对小麦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等位变异进行鉴定,得出TaCKOX4基因在群体中表现较好的多态性,其变异与小麦旗叶多个生长发育时期(如抽穗期,盛花期及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且具有A带型家系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B带型家系的叶绿素含量,说明TaCKOX4基因变异与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研究2019—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的全生育期、株高、品质以及单产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其在各麦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麦区小麦的全生育期在2023年较前几年均有所缩短,5年间各麦区的全生育期分布趋势几乎一致,全生育期由短到长排序为东北、西北春麦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黄淮北片麦区、黄淮冬麦旱播组和北部冬麦区。(2)各麦区小麦株高年份间变化幅度较小,各麦区间差异较为明显。麦区间株高由高到低排序为东北、西北春麦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南片麦区和黄淮北片麦区、黄淮冬麦旱播组,在相同麦区,株高越高,单产越低。(3)国审小麦优质品种的数量逐年增加,数量分别为6、17、27、39和48个,中强筋小麦品种逐年增加,强筋和弱筋小麦品种有减少趋势,5年间审定弱筋小麦12个,中强筋麦89个,强筋麦37个。  相似文献   
6.
7.
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雨养农业区不同小麦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特点,以黄淮南部大面积种植品种济麦22、安农0711和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设置4个密度处理(225×10~4株·hm~(-2)、375×10~4株·hm~(-2)、525×10~4株·hm~(-2)和675×10~4株·hm~(-2)),对其分蘖特性、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茎秆强度、倒伏指数等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处理密度增加,各品种的冬前茎蘖数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和茎秆强度呈下降趋势,倒伏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最高茎蘖数、穗数、成穗率及产量等性状变化趋势受品种及试点区域影响。在五铺和大杨试点,当处理密度由225×10~4株·hm~(-2)增加为675×10~4株·hm~(-2)时,济麦22、安农0711和烟农19的冬前茎蘖数(2015年)分别增加75.2%和133.1%、72.3%和72.6%、127.1%和80.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穗粒数(2015和2016年)平均分别减少13.0%和12.6%、12.6%和9.7%、19.9%和14.3%,且在五铺试验点2015年烟农19以及2016年各供试材料在两种处理密度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茎秆强度(2016年)分别减少36.3%和6.2%、22.8%和21.0%、45.6%和33.2%,且在五铺试验点各供试材料在两种处理密度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合来看,本区域小麦生产可通过选择茎秆强度高、抗倒伏的品种,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潜力,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