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为明确长江流域棉区植棉对麦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对麦秆中氮素的吸收利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设置棉花直播冬小麦秸秆不还田(D-S)、棉花直播冬小麦秸秆还田(D+S)、棉花移栽冬小麦秸秆不还田(P-S)和棉花移栽冬小麦秸秆还田(P+S)4个处理。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麦秆还田对直播和移栽棉花的产量、生物量、氮素吸收及秸秆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麦秆还田可不同程度地增加直播和移栽棉花的产量、秸秆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直播条件下,麦秆还田后棉花籽棉产量、叶片、茎秆、棉壳和根系生物量的增幅分别为7.8%、3.7%、4.6%、3.4%和14.6%;移栽条件下,麦秆还田后棉花产量及各部位生物量的增幅分别为5.9%、5.2%、5.6%、7.4%和7.9%。从棉花生物量和产量来看,各处理均表现为P+S>P-S>D+S>D-S。收获期,与麦秆不还田相比,麦秆还田后直播和移栽棉花的根系数、果枝数、叶片数、叶片SPAD、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均有明显增加,而株高、根茎粗和衣分的差异并不显著。与D-S处理相比,D+S、P-S和P+S处理的棉株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4.4、34.6和51.1 kg·hm-2,增幅达到9.0%、21.8%和32.2%。表观法和15N示踪法得出棉花季麦秆氮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22.3%和11.5%,且移栽棉花对麦秆氮素的利用率高于直播棉花,表明棉花季大部分小麦秸秆氮素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在长江流域麦-棉轮作区,积极开展麦秆还田技术可增加直播、移栽棉花的产量和棉株氮素吸收,并减少化学氮肥施用,从而提高秸秆氮素养分的循环利用效率。研究可为作物秸秆资源利用和棉花季氮肥科学减量施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花铃期受涝棉花的高光谱-光合特征及关系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高光谱监测涝害棉花叶片光合参数的可行性,利用灌排可控的试验田模拟花铃期受不同程度涝害情形,分析了涝害对棉花倒四叶光合参数及高光谱参数的影响规律,评价了利用叶片光化学反射指数(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 PRI)和荧光比值指数(fluorescence ratio indices, FRI)拟合光合参数的效果。结果表明:花铃期受涝倒四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导限制因素随涝害持续时间而变化,涝害<3 d是叶片固定碳的能力下降,涝害3~6 d以气孔限制为主,涝害≥6 d由叶片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共同造成。花铃期受涝1 d时实际光化学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apparent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fer rate, 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就显著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 NPQ)显著升高,受涝3 d时初始荧光显著升高,最大光化学效率到受涝6 d时才显著降低。天线热耗能和非光化学耗能增加率、光化学耗能降低率分别与受涝天数呈显著对数、一元二次、幂函数关系。涝害3 d左右时倒四叶PRI显著下降、而FRI=R600/R690、FRI=R740/R800显著提高。综合考虑决定系数、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和光谱参数对涝害的敏感性,建立的基于PRI的用于拟合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初始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动态的模型可用于监测花铃期涝害棉花倒四叶光合参数动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花适宜氮素诊断指标建立追肥模型,为棉花氮素精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80、270、360、450 kg N/hm2),分析蕾期、花铃期倒4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柄硝酸盐含量(NIT)及24个高光谱参数与前期施氮量的关系,研究麦后移栽棉适宜氮素营养诊断关键指标,结合氮肥效应函数建立氮素追肥模型。【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棉花倒4叶SPAD值、叶柄NIT含量显著增大,棉花冠层光谱绿光波段形成的反射峰变缓,但当氮肥增加到360 kg/hm2时不再显著增加(蕾期NIT除外)。蕾期、花铃期倒4叶SPAD值、叶柄NIT含量、冠层高光谱参数(RSI和mND705)与前期施氮量均呈极显著一元二次方程关系(R2>0.8,RMSE<1),可作为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氮素营养诊断指标,以产量潜力的95%为临界值,蕾期麦后移栽棉SPAD值、叶柄NIT含量、冠层RSI和mND705临界值分别为34.802、2.307、1.526和0.549,花铃期相应为34.841、4.174、1.589和0.619。【结论】4个指标为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氮素营养诊断指标。麦后移栽棉最适宜施氮量为310.64 kg/hm2,产量潜力为4 662.53 kg/hm2。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棉花产业格局和棉花种植“减肥减药”新形势,探究我国棉花种植发展、棉花生产格局转变对棉花施肥研究态势的影响。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信息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棉花研究文献发表量、研究机构、发表类型、来源出版物、棉花施肥研究关注领域和棉花主产区的肥料施用量。统计数据表明,近10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皮棉产量持续下降,尤以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减幅最大,新疆植棉优势地位显著提高。CNKI数据显示,1995-2018年国内棉花施肥研究年发文数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发文机构地域来看,三大棉区均有分布,且新疆地区优势更明显;而发文类型以技术应用为主。当前棉花施肥研究仍以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肥料用量为核心,并逐渐延伸到施肥技术、养分动态和环境效应。与国家推荐肥料用量相比,当前三大棉花产区的施肥用量偏高,仍有降低的空间,尤其西北内陆棉区,常规灌溉施肥用量较高,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可显著降低氮磷钾肥料施用量。从水资源分配和生态建设视角来看,旱作区棉花种植规模不宜过度扩大;应围绕棉花轻简化生产,在稳产和减肥条件下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江汉平原棉区麦后移栽棉模式最适宜施氮量,以中棉所63为研究对象,于2018—2019年连续2年进行不同施氮量(0、90、180、270、360、450 kg·hm-2)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对麦后移栽棉的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株倒4叶SPAD值呈增加趋势,花铃期倒4叶SPAD值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一元二次关系。以施氮量在270~360 kg·hm-2之间籽棉占整株干物质量比例较大,且氮素向生殖器官转移速率最大。施氮量360 kg·hm-2处理的棉花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贡献率均最高。采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得出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为318.75 kg·hm-2(2018年)、310.64 kg·hm-2(2019年),产量潜力可达到4 463.58 kg·hm-2(2018年)、4 662.53 kg·hm-2(2019年)。综合棉花生长、产量、氮素迁移及利用的结果,推荐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为310.64~318.75 kg·hm-2。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江汉平原棉区麦后移栽棉模式最适宜施氮量,以中棉所63为研究对象,于2018-2019年连续2年进行不同施氮量(0、90、180、270、360、450 kg·hm-2)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对麦后移栽棉的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株倒4叶SPAD值呈增加趋势,花铃期倒4叶SPAD值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一元二次关系。以施氮量在270~360 kg·hm-2之间籽棉占整株干物质量比例较大,且氮素向生殖器官转移速率最大。施氮量360 kg·hm-2处理的棉花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贡献率均最高。采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得出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为318.75 kg·hm-2(2018年)、310.64 kg·hm-2(2019年),产量潜力可达到4 463.58 kg·hm-2(2018年)、4 662.53 kg·hm-2(2019年)。综合棉花生长、产量、氮素迁移及利用的结果,推荐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为310.64~318.75 kg·hm-2。  相似文献   
7.
基于不同肥源的棉花减氮施肥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生产中施氮量高、氮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以不施氮肥(CK)和当地习惯施肥(CF,施N 270kg/hm 2,普通复合肥)为对照,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生物有机复合肥(T1)、控释掺混肥(T2)、有机无机复混肥(T3)3种肥源减氮(N)20%对麦后移栽棉花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整个生育期棉花最新完全展开叶净光合速率(Pn)均高于其他处理,且到花铃期显著高于CF。蕾期T1处理叶、茎、蕾干物质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花铃期T2处理茎干物质重显著高于CK、T1和T3处理。花铃期棉株氮吸收量T2处理最高,分别比CF、T1、T3高27.0%、19.7%、36.5%,其中生殖器官(蕾、铃)氮吸收量亦是T2最高,分别比CF、T1、T3高46.1%、13.6%、35.3%。T2处理较CF显著增产3.4%,其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28.6%、13.6kg/kg和5.6kg/kg,显著高于CF的19.0%、10.5kg/kg和4.1kg/kg,同时T2处理的产投比最大(3.7),净收入最大(13 925.5元/hm 2)。  相似文献   
8.
花后渍水对不同耐渍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江汉平原冬小麦中后期常遭受涝渍灾害,为明确花后渍水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以郑麦9023(耐渍型)和扬麦20(敏感型)2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灌排可控的测坑模拟冬小麦花后不同天数(5、9、13和17 d)的渍水胁迫,应用Richards模型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籽粒灌浆参数与渍水天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后渍水5、9、13和17 d,郑麦9023(耐渍型)分别减产10.84%、19.51%、25.93%和36.52%,扬麦20(敏感型)分别减产14.25%、25.84%、37.26%和47.84%。导致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千粒质量降低,花后渍水天数每增加1 d,冬小麦郑麦9023和扬麦20千粒质量分别降低0.961和0.996 g。Richards方程能极显著模拟花后渍水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均在0.99以上。对耐渍型冬小麦,花后渍水主要显著缩短活跃灌浆期,且主要是显著缩短籽粒灌浆快增期和缓增期的持续天数;对敏感型冬小麦,花后渍水主要显著降低籽粒灌浆三阶段的灌浆速率。花后渍水增加1 d,郑麦9023籽粒活跃灌浆期缩短0.827 d,籽粒灌浆快增期、缓增期灌浆持续天数分别缩短0.492、0.963 d,扬麦20单粒最大灌浆速率降低0.046 mg/d、单粒平均灌浆速率降低0.032 mg/d,籽粒灌浆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单粒灌浆速率分别降低0.011、0.040和0.010 mg/d。研究可揭示花后渍水致使冬小麦减产的影响过程,为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