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习惯施肥、施缓控释肥、优化施肥和秸秆还田4种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入缓控释肥的玉米产量比习惯施肥增产2.67%。氮肥用量与收获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呈正相关,施氮量越多,土壤硝态氮在100cm土层范围内的累积量也越大。0~1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量,不同处理表现为:缓控释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习惯施肥;与习惯施肥相比,缓控释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处理0~100cm土层中硝态氮积累量分别下降了48.0%、46.5%、40.7%,从而降低了农田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风险。综合玉米产量、硝态氮积累量,认为在施氮192kg/hm2条件下,施用缓释肥料既可保证产量又能降低浅层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对化肥的替代潜力,推进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化肥减施,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辽宁省水稻和玉米2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秸秆N、P2O5、K2O养分资源量,以及还田条件下的养分带入量进行估算,评估其对化肥替代减施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辽宁省玉米和水稻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 130万、440万t。2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年均67.6万t,其中,N、P2O5、K2O分别为22.2万、7.8万、37.6万t;玉米和水稻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79.4%、20.6%。单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3.7~40.1 kg/hm2、P2O55.3~9.0 kg/hm2、K2O 98.8~167.0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6...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不同施肥比例对水稻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素动态变化、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田面水总氮含量在施肥后第1天达到最大,然后迅速下降;铵态氮含量在施肥后第2天至第4天达到峰值,1周后大幅度下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先升高后降低.在中氮施肥(N210)水平下,水稻产量最高,不同施肥比例间差异不显著;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肥=3∶3∶4)的施肥方式熊显著降低水稻田面水中总氮和铵态氮的含量.说明氮施肥水平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能有效地减少氮素流失,降低水环境的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4.
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地区,开展了人工接种茎腐病病原菌条件下覆膜滴灌施用多菌灵和戊唑醇防治玉米茎腐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施用50%多菌灵WP和25%戊唑醇WP对玉米茎腐病防治效果均在54%以上,两年平均防效最高的是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40 g/667 m2滴灌处理,达到72.60%,平均产量为948.94 kg/66...  相似文献   
5.
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氮素供应水平和底追比例对玉米籽粒产量、土壤硝态氮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与农民习惯施肥(N 240 kg·hm-2,基肥和大喇叭口追肥为1∶2)相比,氮肥减量10%(N 216 kg· hm-2)和20% (N 192kg·hm-2)处理的玉米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加.氮肥减量后移可使耕层无机氮供应较好地与作物吸收同步,降低收获期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积累,减少氮素的田间表观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减量20%(N 192 kg·hm-2),基追比例1∶3∶1处理的植株产量、地上部植株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较高,0~100 cm土层未出现硝态氮明显累积,氮素表观损失量最少,是最佳施氮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6.
磺草酮对不同品种玉米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晓锦  董海  高爽  刘志新 《杂粮作物》2005,25(4):272-273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磺草酮的除草活性及安全性,磺草酮茎叶处理对多数玉米品种的选择性指数大于4,说明其对玉米的安全性比较好.高剂量下处理,对玉米的药害症状表现为叶片局部白化现象,不同类型玉米的敏感程度基本相同.沈单16和新铁单10号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7.
以东北农区代表性的3个密植型玉米品种6606、新春18、先玉335与3个平展型玉米品种丹玉69、农大84、辽单28为材料,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产量构成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密植型玉米产量高于平展型玉米,其中新春18的产量为最高,达到11 177.4 kg/hm(2),比平展型玉米高出23.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中微量元素对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黄瓜植株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及盆栽试验,研究不同中微量元素对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同时检测喷施中微量元素化合物后7 d黄瓜苗期叶片的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3种微量元素对黑星病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以氯化钙处理效果最为显著,防效达到66.9%;硼酸和硫酸锌处理的防效分别为54.6%和24.1%。黄瓜植株遭受黑星病原菌侵害后,几种不同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均能有效降低黄瓜叶片中MDA含量,锌和硼处理能显著提高黄瓜植株体内蛋白质含量,锌和钙处理均可诱导黄瓜植株中POD和SOD活性上升,从而通过减缓细胞膜质的受损程度来提高黄瓜植株对黑星病菌的抵抗能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中微量元素防治黄瓜黑星病的实际应用及其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的合适用量,在2013—2016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减量施磷对玉米产量、磷素利用率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除秸秆还田初期(2013年)外,其余年份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均提高了玉米产量,且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与秸秆还田磷全量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其中2016年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增加8.08%;总体上,2013—2016年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及磷素利用率,其中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在秸秆还田初期降低了对磷的吸收量,但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增加,其不再影响植株对磷素的吸收,磷素利用率为28.32%,提高了5.73个百分点;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13.49%,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了6.76%,但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不大。对于上述所有指标,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与秸秆还田磷全量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因此,玉米生产上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能够降低磷肥用量,提高磷素利用率和产量,即使磷肥减量20%也不影响上述指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稻蟹联合种养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蟹种养模式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稻蟹联合种养对水稻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FP)相比,氮肥减量配合环保型聚天门冬氨酸肥料可显著降低水稻田面水中NH_4~+-N和NO_3~--N含量,对稻田阔叶杂草具有很好的控草效果,水稻产量略有提高。稻蟹联合种养生态模式可减少无机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因此实施扶持稻田联合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策略,是改善稻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