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金丝小枣插条中外源激素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生理生化的角度对外源生长素(NAA)在金丝小枣嫩枝插穗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外源生长素(NAA)影响插条内的生理生化反应,大大提高了插条内源生长素(IAA)的含量,同时能够维持内源脱落酸(ABA)含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调节了内源激素IAA和ABA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得IAA/ABA值保持基本稳定;说明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协调作用,内源IAA很大程序上影响形成层处细胞,使其分化出根原始细胞。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记在林业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阐述分子标记在林木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利用多种分子标记(RAPD,RFLP,AFLP,STS,SSR,STR等),可以在林木早期生长阶段对一些性状进行鉴别, 构建单种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或几种分子标记共存的混合连锁图谱和对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进行定位, 对林木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动进行研究, 在基因工程中, 能够追踪目的基因行为和对控制质量性状的基因进行鉴别, 对单株进行指纹图谱, 对种子质量进行监测和对品系、品种和无性系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3.
发育时期对水稻耐低磷胁迫有关性状QTLs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选用水稻窄叶青8号(籼稻)、京系17(粳稻)以及F1花药培养产生的127个DH株系,在磷素不同处理时期检测根表面积和干物重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QTL)。结果表明,对于相对根表面积性状,处理10 d(3叶期)时检测到一个微效QTL,而在30 d时未检测出控制位点。在两个发育时期都检测到了控制干物重性状的QTL,但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贡献率均不一致。通过对根表面积和干物重性状QTL的定位,进一步证实发育时期与基因型表现存在互作效应,而最后反映在QTL定位的差异上。通过相关分析与检测性状控制位点贡献率的大小,初步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于根系形态等适应机制的评价应在早期进行;对水稻耐低磷胁迫敏感度(相对干物重为指标)的评价在磷素处理30 d时为佳。  相似文献   
4.
利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方法,在美洲黑杨(P.deltoidesMarsh)×青杨(P.cathayanaRehd.)3代谱系中分析分子标记,构建出第1张美洲黑杨×青杨分子连锁图谱。共从30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9个适合引物,检测出可供构图的分离标记180个。该图谱由20个连锁群,110个RAPD标记组成。总图距为覆盖基因组总长度的7035%,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727cM.连锁群长度在371~1898,相应标记分别在3~10。本图谱为杨树抗病、虫和其它性状基因定位提供了框架结构,为实现杨树分子遗传育种迈进了最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5.
采穗园母株生根性状遗传变异和选择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3.5年生日本落叶松采穗园4个家系40株母株生根率、生根量和偏根率遗传变异,不同生根性状间表型相关研究表明,家系间生根率、生根量和偏根率差异尚达不到0.05的显著水平。但不同母株间上述差异均极显著。单株生根率、生根量等的遗传力大于家系,方差分量分别比家系大4~36倍。部分家系生根率与生根量、偏根率之间相关关系紧密程度不同,但生根量与偏根率之间各家系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生根率、生根量综合评价结果,按50%入选率对采穗园进行淘汰,或用生根性状优异的母株扦插苗建第二轮采穗园,插穗生根率、生根量比总体利用水平可分别提高20.3%和29.8%,而又不致严重减少采穗园母株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的分离研究魏令波,唐谦,郑先武,顾万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李小兵(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12)关键词马尾松,RAPD,Mendelian分离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相似文献   
7.
鉴别抗杨叶枯病基因连锁分子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项研究是以抗杨叶枯病(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 Marsh.)(♀)与感病的于杨(P.cathayana Rehd.)(♀)及它们的种间杂种F1代和F2代为材料,经室内外人工接种表型抗性鉴定,认为美洲黑杨对杨叶枯病的抗性Ala是由1对隐性纯合基因控制。为进一步识别与Ala抗性基因位点相连锁的标记,我们采用RA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