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216”杀虫菌农药是湖北省天门县微生物站从自然死亡的越冬红铃虫体分离出来的一株繁殖快,晶体大,对夜蛾科害虫毒力较强的芽孢杆菌。1978年2月,我们从该县引进二级菌种,用土法生产制成“7216”菌粉,经吉林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室镜检活孢子量为100亿/克左右。为了探讨对粘虫的防治效果,当年我们在扶余县新安镇公社李家店大队农科队等几个单位,先后对粘虫做了室内药效试验和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2.
药剂防治飞蝗的主要方法为喷粉和毒饵。喷撒六六六粉来消灭飞蝗成虫及各龄蝗蝻,有接触、胃毒及熏蒸作用,蝗虫无论碰到药粉或者吃下带有药粉的作物及杂草的叶子,都会在几小时内中毒死亡,目前全国各蝗区所用药粉含有效成份0.5%,都是配好的,不用再调制。1965年防治飞蝗的方针是以"药剂为主",将大量施用六六六粉,为了爱护国家财产,避免浪费,喷粉时要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中使用,并掌握技术  相似文献   
3.
4.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触角电位及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证明反-8,反-10-十二碳二烯醇醋酸(B)是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性信息素的组分。通过触角电位(EAG)测试,发现反-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A)、B和反-7,顺-9-十二碳二烯醇醋酸酯(C)对该虫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大量田间诱蛾试验表明,由A和B两化合物组成的性引诱剂,对该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其中A和B按5:2混合,剂量50μg/诱捕盆,单盆每日最多诱捕雄蛾达776头,诱捕雄蛾总数是1头活雌蛾的16.8倍。顺-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D)和反-10-十四碳烯醇醋酸酯(E)降低AB的引诱活性,甘油作为缓释剂,能延长诱芯的有效期,即诱蛾活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不同于日本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小面积防治应用试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大豆品种资源抗大豆食心虫鉴定,1982—1984年三年来共鉴定3109份,肯定其中1300份抗感性。筛选出高抗材料18份,其中中熟高抗的6份为ERI1001、ERI1002、ERI1003、ERI1004、BRI1006、ERI1009,可作为抗食心虫育种的亲本材料。此外,总结提高鉴定技术方法,探讨品种的兼抗性,多抗性,初步了解国育98—4等裸大豆类型兼抗食心虫大豆蚜;ERSGD_(12),ERSGD_(14)等兼抗食心虫及病毒病。  相似文献   
6.
一九五二年推广毒饵治蝗,规模之宏大、效果之显著,在我国治蝗史上尚属创举。总计施用毒饵防治蛀虫的有河北、山东、平原等三省二十一个县,防治面积达八十万亩。推广毒饵不仅迅速消灭了今年的蝗虫,并且奠定了今后更大规模地应用毒饵治蝗的基础。中央农业部鉴于一九五二年推广毒饵的成功,已计划在一九五三年扩大毒饵治蝗的面积到四百万亩。  相似文献   
7.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触角电位及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证明反-8,反-10-十二碳二烯醇醋酸(B)是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性信息素的组分。通过触角电位(EAG)测试,发现反-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A)、B 和反-7,顺-9-十二碳二烯醇醋酸酯(C)对该虫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大量田间诱蛾试验表明,由 A 和 B 两化合物组成的性引诱剂,对该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其中 A 和 B 按5∶2混合,剂量50μg/诱捕盆,单盆每日最多诱捕雄蛾达776头,诱捕雄蛾总数是1头活雌蛾的16.8倍。顺-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D)和反-10-十四碳烯醇醋酸酯(E)降低 AB 的引诱活性,甘油作为缓释剂,能延长诱芯的有效期,即诱蛾活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不同于日本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小面积防治应用试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大豆品种抗食心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品种对食心虫的抗虫性表現在两个方面:(1)成虫迴避产卵。(2)幼虫入莢死亡率高。試驗証明:大豆食心虫成虫在有毛的大豆品种上,绝大多数产卵于豆莢上;在无毛的大豆品种上,绝大多数产于托叶內,从这一部位孵化的幼虫,于爬行入莢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幼虫死亡,因而其入莢率及虫食率较有毛品种低。在有毛品种中,铁莢四粒黄有較好的抗虫性,比一般品种的虫食率要低5%左右,其抗虫作用主要是幼虫入莢死亡率高,初入莢的1、2龄幼虫绝大多数死于莢皮及种粒間的組織中。目前,已培育出铁莢四粒黄的杂交后代——吉林一号表現有抗虫丰产性能,已在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1 概述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cinivorella(Mats.)]是我国长江以北大豆主产区的重要害虫,它以幼虫蛀荚咬食豆粒,虫食粒率一般年份20%,重时5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产量、质量和出口贸易,因此防治食心虫已成为大豆增产措施之一。大豆食心虫在我国一年一代,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蛀荚食害豆粒。成熟后脱荚入土结荚越冬,在土中达10个月之久,次  相似文献   
10.
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74年起,榆树县长发、弓棚大队,连续四年进行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试验,以及大面积示范,对消灭越冬虫源,减轻田问危害,取得良好效果。 一、越冬幼虫活动观察:经调查,秋收时越冬幼虫95%以上随玉米秸秆、根茬拉回村里上垛,潜伏部位大都在基部一、二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