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浅谈新时期我国“三品一标”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简称,是我国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我国"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认识"三品一标"的时代任务和重要意义,为推进"三品一标"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纳米硒是肉鸡生产过程中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安全性、吸收率和抗氧化性能等特点,是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机体免疫、抗氧化性能和肉品质必不可少的硒添加剂。随着肉鸡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纳米硒作为补硒添加剂应用于肉鸡饲料的需求不断提高,已逐渐取代传统补硒剂亚硒酸钠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本文将从纳米硒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综述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效果,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J)、过腹即牛粪还田(F)和发酵后沼液还田(Z)后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量(即相对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0~20和20~60cm土层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增量均分别以越冬期和拔节期最高。在越冬期,F和Z处理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显著增加,J处理土壤氮含量与不还田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20cm土层以及F和J处理2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在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越冬期和拔节期,F和Z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J处理显著降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均显著增加,以J处理最高。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产量,其中Z处理增产23.0%。因此,三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沼液还田综合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4.
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以单施纯氮270 kg/hm2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秸秆还田+纯氮减量10%(J)、秸秆还田+猪粪45 m3/hm2+纯氮减量15%(JF)、秸秆还田+沼液60 m3/hm2+纯氮减量15%(JZ))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总体上,各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提高了小麦总茎数(JF处理除外);JZ、JF、J处理分别在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拔节期、抽穗期,越冬期、拔节期显著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各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均能提高叶片Fv/Fm值,拔节期J处理效果最好,抽穗期JZ处理效果最好;各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均能提高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净光合速率,其中JZ处理效果最显著。各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处理的穗粒数、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CK,JF和J处理的千粒质量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JZ、JF、J处理分别增产13.86%、10.82%、8.21%。说明,在小麦栽培中用有机物料替代部分氮肥是可行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生理及光能利用对种植密度响应的差异,以豫中地区两个主栽冬小麦品种周麦22和郑麦9023为材料,设置180×104、270×104、360×104和450×104株·hm-2 4个密度水平,通过大田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两个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降低,叶面积指数增大,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降低趋势。与郑麦9023相比,周麦22的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光能利用率较高,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周麦22的最终产量以密度270×104株·hm-2最高,郑麦9023以密度360×104株·hm-2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碳氮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深耕(T1)、深耕+秸秆还田(T2)、浅耕(T3)、浅耕+秸秆还田(T4)4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麦田碳储量、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以及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不同时期对土壤碳储量有一定的影响,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0~20 cm土层各处理在越冬期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20~40 cm土层则于拔节期有机碳储量达到最大值,40~60 cm土层除T1处理,其他处理皆为拔节期最大。综合来看,在整个生育期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生育前期的土壤含水量,T2处理的作物耗水量比T4处理高4.2%;秸秆还田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T2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比浅耕加秸秆还田高24.9%,27.6%。除开花期,T1处理的植株含氮量高于浅耕处理,T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积累量,较不还田处理提高了44%;T1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比浅耕处理高57.2%。秸秆还田处理在生育前期抑制了小麦的生长,但后期促进了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秸秆还田有利于穗粒数的提高,从而提高产量,T2处理较T3处理产量提高了22.1%,较T1处理增产6.7%;T1处理较T3处理增产14.4%。因此,秸秆还田和深耕有助于提高土壤碳储量,提高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7.
外来物种的高竞争能力已被提及是促进其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研究不同条件下两栖蔊菜(R. amphibian)和欧亚蔊菜(R. sylvestris)形态可塑性及其生物量的变化,明确二者种间竞争在草坪生态系统中优势程度,为合理利用和防控入侵草坪根蘖植物提供依据,并丰富入侵生态学研究。采用模拟草坪中2种蔊菜属植物生态重叠区的方法,通过设置单种和混种的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盆栽试验,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2种蔊菜的生理生态指标和生物量,分析其相对生长速率和竞争能力。结果表明:在单种处理条件下,两栖蔊菜与欧亚蔊菜的株高、生物量、叶片数、茎粗都显著高于混种条件下,且两栖蔊菜的株高、SPAD值、叶片数、茎粗显著高于欧亚蔊菜,根系活力与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在混种条件下,两栖蔊菜的SPAD值、根系活力、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欧亚蔊菜,株高与叶片数无显著性差异。两者竞争效应参数相对产量总和(RYT)小于1,欧亚蔊菜的竞争平衡指数大于0。综上,两栖蔊菜与欧亚蔊菜间存在竞争关系,且在单、混种处理条件下,种内竞争显著大于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对2种入侵植物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对两栖蔊菜的抑制作用更强。欧亚蔊菜的相对竞争能力强于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