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师聪  颜小梅  韦朝领 《核农学报》2020,34(5):939-947
为明确茶树SNAT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特点,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舒茶早为试验材料,通过SMARTTM RACE技术克隆茶树褪黑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限速酶5-羟色胺-N-乙酰转移酶CsSNA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分析其基因结构和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sSNAT基因序列全长1 014 bp,其中包含74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47个氨基酸,预测等电点7.64,蛋白分子量27.36 kDa。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CsSNAT蛋白与其他高等植物的SNAT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与葡萄 VvSNAT(CBI31163)同源性最高,为66.19%。诱导蛋白最佳条件为温度28℃,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0.5 mg·L-1,诱导时间6 h,在上清液中可获得大量分子量为66 kDa的可溶性融合蛋白。实时定量 PCR 分析表明,CsSNAT在褪黑素处理6 h后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的3倍;茶尺蠖取食6 h后,CsSNAT表达显著上调。不同激素处理结果显示,CsSNAT受脱落酸(ABA)、茉莉酸甲酯(MeJA)和水杨酸(SA)诱导表达。本研究结果为5-羟色胺-N-乙酰转移酶功能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和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的抗性,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11个茶树品种紫娟、水仙、梅占、白鸡冠、瑞香、奇兰、黄玫瑰、白牡丹、黄棪、大红袍、黄观音为供试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对田间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并进行茶树植物学形态特征调查,以及叶片组织结构测定、化学成分检测,明确茶树物理性状、化学成分与抗虫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按抗小贯松村叶蝉的强弱,11个茶树品种可分为4类,第Ⅰ类:紫娟,感虫(S);第Ⅱ类:梅占、黄棪、奇兰、水仙、白牡丹,中感(MS);第Ⅲ类:瑞香、大红袍、黄观音、黄玫瑰,中抗(MR);第Ⅳ类:白鸡冠,抗(R)。按抗茶棍蓟马的强弱也可将其分为4类,第Ⅰ类:黄玫瑰,感虫(S);第Ⅱ类:瑞香、白鸡冠,中感(MS);第Ⅲ类:黄观音、奇兰,中抗(MR);第Ⅳ类:白牡丹、黄棪、大红袍、梅占、紫娟、水仙,抗(R)。结合相关分析显示,小贯松村叶蝉总虫口数与11个茶树品种的花青素含量、GC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上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下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游离氨基酸总量、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上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长与茶棍蓟马总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小贯松村叶蝉的总虫口数与茶棍蓟马总虫口数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得出,大红袍茶树品种和黄观音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均存在一定抗性,是值得推广的茶树良种。调查结果还发现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之间存在同期交替为害茶树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对茶树叶片中主要特征性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以及时间效应.结果表明:处理后2d,3种浓度的处理皆引起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降低幅度愈大,处理后8d,低浓度和推荐浓度处理的叶片降低幅度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9.4%和20.3%;喷施后2-8 d,3种浓度处理皆导致茶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均是在处理后8d降低幅度最大,分别达到18.3%和22.3%;喷施后2d和4d,低浓度的处理诱导咖啡碱含量显著升高,而推荐浓度与高浓度的处理却导致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在处理后10d,不同浓度处理的叶片中3种特征性代谢化物含量与对照相比,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4.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长度约18~24 nt、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miRNA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体内,并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随着植物miRNA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miRNA被证实在不同的非生物逆境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例如营养胁迫、低温胁迫、机械胁迫等。该文综述了植物miRNA的合成、miRNA及其靶基因的鉴定方法,并重点介绍了非生物逆境相关miRNA的表达分析方法、逆境条件下miRNA的调控特征及其靶基因特点等。  相似文献   
5.
生物入侵种喜旱莲子草的染色体核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外来人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tl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入侵种的染色体数为2n=96,属六倍体物种,各染色体间形态差异不明显,均为中着丝粒或近中着丝粒染色体,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相对长度比为2.10,全套染色体未见随体,核型公式为2n=96=60 m+36 sm,核型类型为进化程度较高的2B型.喜旱莲子草的多倍性特征及2B核型为其生物入侵性提供了重要的细胞学证据,文中同时提出不改变基因组DNA序列结构的表观遗传变异可能是喜旱莲子草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蔡华  邢伟  韦朝领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2):2130-2134
采用植物染色体根尖压片技术,对安徽一个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se Roem.)栽培种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水仙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0,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3.63,臂比2∶1的染色体比为0.87,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0.04%,核型类型为进化程度较高的3B型;在第6组c染色体上有1个随体,核型公式为2n=3x=30=2m+10sm+t+17st(SAT),为节段异源三倍体。该栽培种与其他地区水仙的核型相比存在明显的细胞学差异,表现在随体的个数以及同源异源性方面,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水仙不同变种在不同地区为适应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而在染色体水平上产生了微小变异,这也是中国水仙遗传多样性的细胞学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无色塑料网纱遮阴,光强相当于自然光的50%~55%,以大田栽培方式,对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进行模拟阴害试验。并用Richards方程拟合模拟阴害下水稻子粒的生长特性,拟合效果好,同时得出,处理的弱势粒与强势粒的千粒重比对照减少了10.12%和4.56%;处理的弱势粒与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7.93%和10.48%,其出现时间比对分别延迟了1天和7.9天。  相似文献   
8.
茶树链格孢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园叶病的流行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7年10月到2018年1月从安徽、福建和湖北省茶区的9个茶树品种上采集代表性茶叶斑病叶,该病害的发病症状与由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茶炭疽病相似。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叶片组织分离获得26株菌落形态一致的真菌分离物,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各菌株分生孢子的产生方式和形态特征相似。为进一步明确菌株的分类地位,选取2株来自安徽庐江和宣城地区的代表性菌株(EC-6和XBC1-3)进行多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代表性菌株EC-6和XBC1-3的ITS、gpd、tef-1a基因序列分别与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参考菌株CBS 107.27的序列(KP124300, KP124157, KP125075)相似性为100%、99%和100%,结合菌株形态学观察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证实交链格孢是引起该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这是在安徽茶区首次发现由致病性链格孢引起茶树叶斑病。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龄林分对间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安庆江滩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的日总辐射、气温、湿度、地湿等小气候因子和间作物产量进行调查,研究林龄和这些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出,4个小气候因子中,日总辐射是影响间作物油菜产量的关键因子,林龄和产量之间的分析结果显示,林龄对间作物产量影响极为显著,随林龄增加,间作物产量以每年129kg/hm^2大幅度下降,间作年限最多6年。建议6年生以上林分采取适当间伐或间种耐荫经济作物等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杂交中籼水稻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比较水稻花期高温胁迫和正常生长条件下功能叶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对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水稻功能叶中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下降;高温造成结实率下降(降幅达22%~30%),并影响粒重(下降8%~14%),导致产量显著降低(降幅达32%~44%);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功能叶丙二醛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还讨论了水稻耐高温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