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硅、镁、硼营养较缺乏的甘蔗田,进行硅肥、镁肥、磷肥的施肥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硅、镁、硼肥及其不同施肥水平对甘蔗的株高、茎径、锤度、产量和产糖量有明显的影响。施用硅肥使甘蔗锤度、产量和理论产糖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42~1.11,11.04~14.96t/hm^2和1.84~2.10t/hm^2;施用镁肥分别比对照增加0.93~1.26,4.02~9.55t/hm^2和0.99~1.53t/hm^2;施用硼肥分别比对照增加0.41~1.20,5.00~10.00t/hm^2和0.80~1.82t/hm^2。  相似文献   
2.
龙眼磷素营养诊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果园调查与大田磷肥施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龙眼磷素营养诊断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磷素诊断形态为速效磷 (Olsen法 ) ,其诊断指标 (mg/ kg)为 :>43 .89,丰富 ;1 7.5 7~ 43 .89,高 ;7.91~ 1 7.5 7,中 ;5 .0 0~ 7.91 ,低 ;<5 .0 0 ,极低。龙眼植株磷素营养诊断最佳诊断时期为 1月 ,最佳诊断部位为老熟秋梢第 2位叶 ,诊断形态为全磷 ,其诊断指标 (P% )为 :>0 .1 65 ,过剩 ;0 .1 2 4~ 0 .1 65 ,高 ;0 .1 0 9~ 0 .1 2 4,中 ;0 .0 80~ 0 .1 0 9,低 ;<0 .0 80 ,极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稻田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对完善稻田保护性耕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16-2017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设置粉垄保护性耕作与单免保护性耕作两种耕作模式,并设不施肥、常规施肥、单倍绿肥压青和双倍绿肥压青4种施肥处理,然后分别于早稻、晚稻收获后用土壤紧实度仪及单环入渗法测量稻田土壤紧实度及稳定入渗速率,并于晚稻水稻收获后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以了解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当季稻田土壤入渗的影响,并就其对后季稻田的后延效应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对当季和后季稻田0-15cm土壤紧实度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可以显著降低15-30cm土壤紧实度。同时显著降低了当季及后季土壤表层及耕层的稳定入渗率,使土壤入渗能力降低,提高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孔隙度,使土壤密实。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可显著降低后季稻田土壤稳定入渗率和紧实度,对土壤结构及水分入渗的后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交设计,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水、肥、氮、镉耦合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及玉米生长和镉吸收的响应。结果表明,在高镉(2 mg·kg~(-1))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并低量(常规用量的50%)灌溉时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最高,而蔗糖酶活性最低。未添加外源镉时,高氮(0.2 g·kg~(-1))条件下的土壤脲酶活性最低,而中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在高氮高镉条件下,玉米生物量骤减。随着施氮量(0~0.2 g·kg~(-1))增加,玉米生物量有提高的趋势。随着外源镉添加量(0~2 mg·kg~(-1))增加,玉米地上部镉含量整体呈增大趋势。高氮条件下,添加中量(0.1 mg·kg~(-1))外源镉时,玉米生物量最大,且地上部吸镉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镁、硼营养对烟草产量和产值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镁、硼有效含量偏低的土壤上,施用镁、硼肥,对烟草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产值有明显的良好效应。在供试条件下,施Mg 15kg/hm^2,烟草产量为3022.1kg/hm^2,产值为15636.0元/hm^2,上中等烟比例为86.8%,分别比不施Mg的增加936.2kg/hm^2,7435.2元/hm^2、14%;施硼砂15kg/hm^2,烟草产量增加215.0kg/hm^2,产值增加1264.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免耕稻田绿肥、蚕沙有机肥投入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CO2和CH4排放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稻田土壤碳固持及稻田减肥增效的农业有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前期粉垄与常规耕作基础上,2018—2019年连续开展田间免耕试验,在同等养分投入条件下,设置绿肥、蚕沙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模式,以常规施用化肥为对照,同步设不施肥空白对照,保护性耕作试验第2年,采用分离式静态箱—气象色谱法测定稻田温室气体CO2和CH4排放通量,同时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齐穗期和收获期采集0~15 cm耕层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在粉垄免耕模式下,蚕沙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返青期和分蘖期较常规免耕模式提高56%和19%;水稻返青期、分蘖期、齐穗期和收获期粉垄免耕稻田绿肥配施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111%、30%、74%和31%,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90%、22%、58%和22%;蚕沙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148%、90%、48%和39%,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13%、78%、35%和29%.粉垄免耕模式下,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绿肥配施化肥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降低16.9%,蚕沙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降低15.1%;CH4排放通量出现2个峰值,常规免耕和粉垄免耕模式下,绿肥配施化肥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峰值分别是单施化肥处理的7.69和7.61倍.绿肥和蚕沙有机肥配施化肥降低了稻田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增加了CH4累积排放量.[结论]粉垄免耕稻田施用绿肥、蚕沙有机肥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减少CO2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一种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可持续生产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盐胁迫对烟草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韦翔华  王华芳 《种子》2007,26(5):79-83
为了探讨盐胁迫对烟草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用含不同浓度NaCl的营养液来对烟草幼苗进行胁迫培养4天后,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叶片相对电导率增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和脱落酸(ABA)含量增加,而相对含水量则降低。当用ABA合成的抑制剂处理时,发现ABA含量降低,叶片受害症状加剧,相对电导率明显增加。当用外源ABA处理叶片时可以降低相对电导率,ABA在植物抗盐胁迫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银杏磷素营养诊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果园调查与磷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银杏磷素营养诊断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土壤磷素营养诊断可以土壤速效磷作为诊断形态,7月份诊断指标(mg/kg^-1)为:高>14.0,中9.8-14.0,低<9.8。银杏植株磷素营养诊断最佳诊断时期为7月,最佳诊断部位为长枝条的倒8位叶,以银杏叶片全磷作为诊断形态,其诊断指标(%)为:高>0.329,中0.265-0.329,低<0.265。  相似文献   
9.
试验设置两种稻田免耕模式[常规免耕(C)、粉垄免耕(F)],两种免耕模式下各设置四种施肥方式,绿肥与化肥配施(C3、F3)、蚕沙与化肥配施(C4、F4),同步设置不施肥的空白对照(C1、F1),施全量化肥的常规对照(C2、F2)处理,采用分离式静态箱−气象色谱法测定双稻季水稻生育期内稻田N2O排放通量,并测定水稻收获期干物质量、产量和根冠比等,以探讨集约化稻作下有机氮替代化学氮对稻田N2O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稻田有机资源与化肥配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有机资源替代化学氮肥能够显著降低稻田N2O累计排放量。C3、C4、F3、F4的N2O累计排放量较C2、F2在早稻季分别降低69.1%、86.3%、69.9%和63.4%,晚稻季分别降低7.3%、67.2%、38.5%和60.4%;(2)免耕稻田下绿肥替代化肥利于水稻稳产。粉垄免耕下F3较F2产量提升0.6%~10.0%,F4较F2产量下降1.7%~6.6%;常规免耕下C3较C2产量降低1%~1.1%,C4较C2产量下降1.1%~8.4%。(3)有机资源等氮替代化肥影响水稻根系生长,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早、晚稻生长季C3、F3的植株干物质量较C2、F2分别提高22.6%和5.4%;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提高6.3%~13.5%和0.3%~6.2%。稻田免耕下两种有机资源替代化学氮肥均能有效降低N2O排放,粉垄免耕下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能够维持水稻产量稳定并减少稻田N2O排放,采用绿肥等氮替代化肥可作为一种集约化稻作可持续生产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矿区重金属稻田土壤治理对水稻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为探索蚕沙与海泡石联合施用对矿区重金属Cd污染稻田土壤的生态修复效果,明确其对水稻根际土壤Cd生物有效性和植株不同部位Cd富集及稻米安全性的影响,进行稻田原位土壤修复试验,早稻设置蚕沙+海泡石(T1)、蚕沙+腐植酸钠+海泡石(T2)、蚕沙(T3)3种钝化处理及不添加改良剂为对照(CK)处理,晚稻进行老化效果跟踪试验。采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研究稻田根际土壤Cd生物有效性,探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Cd富集、籽粒Cd累积与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蚕沙单独施用及与其他钝化材料联合施用均可降低Cd污染稻田根际土壤Cd生物有效性,与CK相比,早稻T1、T2、T3处理Cd生物有效性显著下降,分别下降88.36%、82.00%、74.18%;晚稻T3处理下降29.71%。蚕沙与海泡石联合施用减少水稻对Cd的吸收。水稻根系、茎秆、叶片、谷壳和籽粒Cd含量下降31.71%~55.54%、17.01%~84.60%、18.21%~57.09%、44.94%~49.69%和47.62%~53.84%。蚕沙与海泡石联合施用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土壤pH提升0.13~0.27,电导率提高16.45%~121.54%,土壤有机质提高15.51%~39.64%。在老化效果跟踪试验中,蚕沙与海泡石施用处理下水稻籽粒的Cd含量达到安全水平,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的相关标准,对稻田Cd污染作用的持续影响效果最久。蚕沙与海泡石联合钝化有效阻控了土壤-水稻Cd之间的传递,可作为一种稻田Cd污染逆境生态调控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