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充分发挥商豆1310的高产潜力,本试验采取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商豆1310产量的种肥、种植密度、追施尿素、多效唑和硼砂5项栽培技术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中等以上肥力产量形成的数学模型。经模拟寻优,筛选出了3 750 kg·hm~(-2)以上产量的最佳栽培量化组合方案,即施用种肥135.8~165.0 kg·hm~(-2),种植密度24.4~25.2万株·hm~(-2),追施尿素208.5~232.5 kg·hm~(-2),喷施多效唑1 932.0~2 140.0 g·hm~(-2)、叶喷硼砂1 147.8~1 432.2 g·hm~(-2)。本方案稍作修正后,经2点4.2 hm~2生产示范验证,平均单产3 799.05 kg·hm~(-2),较对照增产15.35%,证明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更加简便、快捷、有效分析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方法。[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度、同异分析和模糊概率法,对2015年国家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品种(南片B组)试验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4种分析方法各有优点,方差分析法理论和方法虽然较成熟,但只能分析产量1个性状,综合能力较差;其余3种分析方法综合能力较强,对参试种评价较为客观全面。[结论]模糊概率法区分度较高,更有利于辨别品种优劣;其计算简便快捷、结论准确可靠,较适合用来综合评价夏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夏大豆育种,对2006-2017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品质及抗性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茎节数略有上升;生育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底荚高度略有下降。粗蛋白含量整体略有上升,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参试品种(系)中达到高蛋白和高脂肪标准的品种 (系)分别有20个、82个。参试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水平明显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产量与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7株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 株粒重是产量的正向作用因子;主茎节数是产量的负向作用因子。以上结果综合表明:单株粒重是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夏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主茎节数适中、单株粒重较高的亲本组配及后代单株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品质,强调抗性,从而选育出适宜黄淮海地区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文章用模糊数学中模糊概率的概念和公式,通过计算性状隶属度,提出了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价的模糊概率值法。应用该法对参加2015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南片B组)试验10个参试品种的10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各参试品种的实际表现十分一致,且较单纯依据产量结果对参试品种进行评价更具科学性,并具有计算简便、结论明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