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保育猪是指仔猪断奶之后到育肥前的生长阶段,也被称为断奶仔猪。仔猪断奶之后,由于正处于断奶成长的应激阶段,全部的营养物质来源主要依靠于固态饲料,脱离了母乳的良好呵护,一旦饲养管理不当,就很容易因为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营养吸收不良和消化不良。再加上保育猪阶段环境温度湿度的改变,很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原的侵袭,引起传染性疾病,导致仔猪死亡,因此养殖户必须有针对性的做好保育猪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有效防御疾病的传播流行,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2.
1基本情况腾源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牛场位于镇赉县哈吐气蒙古族乡哈吐气村境内,在政府东北2000 m处。哈吐气村有耕地面积853 hm^2、草原面积130 hm^2、年产各种作物秸杆近3000 t。充足的草原、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养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哈吐气蒙古族乡距离镇赉县城55 km,距离双嫩高速公路8 km,交通十分便利。  相似文献   
3.
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旱地麦田土壤养分有效性及酶活性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目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深入理解不同氮肥用量配施有机肥下土壤的生物化学性状,为充分发挥肥料效益,实现冬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方法】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连续三年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置5个氮肥用量 (N 0、75、150、225、300 kg/hm2),配施或不施有机肥 (30 t/hm2)。在冬小麦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取0—20 cm土层样品,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在收获期,调查了冬小麦籽粒产量。【结果】1) 冬小麦产量以施氮量N 150 kg/hm2配施有机肥处理最高,且有机无机肥配施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能够在减少19.1%的氮肥用量条件下,保证冬小麦产量稳产高产,此外在天气不理想的状况下,冬小麦的净收益也能保持在较高水平。2)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18.2%、27.4%、149.3%、31.4%、27.6%、4.0%、4.7%、1.5%,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促进作用,且除了脲酶以施氮量N 300 kg/hm2配施有机肥的活性最高,其余指标均以施氮量N 150 kg/hm2配施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3) 施氮量、有机肥、冬小麦生育期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施氮量和有机肥的交互效应显著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施氮量和冬小麦生育期的交互效应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肥和冬小麦生育期的交互效应显著影响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施氮量、有机肥和冬小麦生育期三者的交互效应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4) 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碱性磷酸酶与有机质间、脲酶与速效钾之间均未达显著相关水平,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冬小麦产量之间密切相关,在施用有机肥30 t/hm2的基础上配施氮肥N 150 kg/hm2,有利于增强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冬小麦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大麦SBP转录因子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BP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含有一个约80个氨基酸残基的保守结构域,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为探讨大麦SBP转录因子的基因结构及表达模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麦SBP家族的基因结构、染色体分布、蛋白质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及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共获得22个大麦SBP基因,命名为 HvSBP1~ HvSBP22,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而且大多基因成簇分布;各基因的结构差异明显,外显子数量为1~11个。蛋白结构分析显示,大多数HvSBP具有2个典型的锌指结构域以及核定位信号。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2个HvSBP分属于4个进化亚组,且与水稻SBP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近。表达分析表明,22个HvSBP在萌动胚、幼苗、5 dpa颖果、15 dpa颖果、0.5 cm幼穗花序、1 cm幼穗花序和节间等7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明显,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研究发现,HvSBP基因主要集中在幼穗花序和颖果等组织中表达,在1.0 cm幼穗花序中表达量最高,表明HvSBP基因与大麦开花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是我国苹果和猕猴桃栽培种植大省。据文献资料显示,陕西苹果园土壤pH值大都集中在7.60~8.90之间,属于碱性土壤,高于苹果适宜土壤pH值6.50~7.50;陕西猕猴桃主产县(周至县和眉县)果园土壤pH值大部分分布在6.73~8.50之间,属于中偏碱性土壤,高于猕猴桃适宜土壤pH值5.50~7.50。针对陕西苹果、猕猴桃种植区域土壤pH偏高这一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得到: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化肥、有机肥、碱性土壤改良剂或不同措施搭配使用等方式均可调节平衡土壤pH。归纳总结各类土壤pH调节类措施,以期为陕西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果园土壤改良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探讨分析猕猴桃黄化原因,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支撑。2019年果实采收后,在眉县选取5个黄化猕猴桃园、5个正常猕猴桃园,采集土样,带回实验室处理后进行养分测定分析。该黄化猕猴桃园土壤pH值过高,有机质含量偏低,整体土壤地力瘠薄。因此,调节土壤pH,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是防治猕猴桃黄化病的基础措施。  相似文献   
7.
马臣 《北方园艺》2003,(4):31-31
近年各地新栽植不少名特优果树,如黄金梨、板栗、冬枣、桃、李子等各种果树,还有的栽上银杏叶树等,这些幼树都需要阳光和土肥水配合,否则是长不好的。然而,据笔者所知,有些农民把果树行间上种植了玉米等高秆作物,这样是要影响果树茁壮生长和推迟结果期的。因此,对果树行间最好种以下矮秆作物。1 种经济价值高的良种蔬菜 比如种萝卜、胡萝卜、白菜、甘兰或栽大蒜,夏秋季栽芹菜、  相似文献   
8.
施用纳米氧化锌对小麦籽粒锌含量和锌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锌、土施硫酸锌、喷施硫酸锌、土喷结合硫酸锌以及土施纳米氧化锌、喷施纳米氧化锌和土喷结合纳米氧化锌7个处理,研究了不同锌肥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和累积量以及锌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锌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而施用纳米氧化锌则显著增加籽粒锌含量,单独土施使锌含量从对照的18.9 mg·kg~(-1)增加至24.6 mg·kg~(-1),增幅达30%;单独喷施籽粒锌含量增加至28.4 mg·kg~(-1),增幅达50%;土喷结合处理籽粒锌含量增加至30.2 mg·kg~(-1),增幅达60%。单独喷施纳米氧化锌处理较硫酸锌处理提高籽粒锌强化指数近3倍,达到9.7 mg·kg~(-1);籽粒铁含量较喷施硫酸锌提高近2.5倍,达到58.9mg·kg~(-1)。同时,单独喷施纳米氧化锌显著增加了叶片锌累积量,使得地上部锌利用率达到35%,较硫酸锌处理增加近4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喷施纳米氧化锌较硫酸锌对提高小麦籽粒锌铁含量有更好的效果,可能由于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降低了叶片上锌的脱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渭北旱区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对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规律,以实现作物稳产、平衡土壤氮素携出、避免过多氮肥残留累积为目标,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渭北旱区冬小麦稳产增效的最佳氮素投入量。 【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6月降水量为710.1 mm,高于年均降水量 23.1%,属于丰水年;2012年7月—2013年6月降水量为391.4 mm,低于年均降水量 32.2%,属于欠水年;2013年7月—2014年6月降水量为603.8 mm,高于年均降水量 4.6%,属于平水年。本研究设置5个氮肥水平 N 0、75、150、225、300 kg/hm2,分别以N0、N75、N150、N225、N300表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吸氮量、氮素表观平衡及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通过保证土壤氮素的输入和携出平衡确定氮肥用量,并通过该施氮量下吸氮量、产量及收获后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加以验证。 【结果】 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同降水量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年小麦产量均在N225水平达到最大值,但N225与N150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小麦地上部吸氮量与籽粒产量有相似的规律;小麦收获后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50.8%~75.5%的集中在0—40 cm,并且随着年限的延长逐渐减少,3年平均值分别为63.8%、66.1%和53.6%,而4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逐年升高且有向下淋溶的趋势;3种降水年型,土壤氮素盈余量 (土壤氮素输入 – 输出) 为0 kg/hm 2的氮素盈余指标下的氮素投入量有所不同: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27、54和103 kg/hm2;在考虑到维持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而允许氮素表观盈余指标为N 40 kg/hm2时,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70、99和150 kg/hm2。此时的作物吸氮量 (130、59、110 kg/hm2) 和产量 (6267、2309、4502 kg/hm2) 均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与理论最高吸氮量和最高产量值接近,而施氮量与理论最高吸氮量和产量时的施氮量相比有不同程度降低,分别减少了4.7%、142%、21.3%和5.3%、120%、30.7%。小麦收获后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01.4、104.2和113.7 kg/hm2,不仅可以保持土壤氮库的稳定,还能将残留硝态氮基本维持在安全阈值内 (N 90~100 kg/hm2)。 【结论】 综合考虑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下冬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平衡的变化,建议在渭北旱区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70、99和150 kg/hm2,以保证作物稳产和氮素高效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
渭北旱地麦田配施有机肥减量施氮的作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陕西渭北旱地冬小麦有机无机配施的减氮效应及机理,于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究不同氮肥用量(0、75、150、225、300 kg N·hm~(-2))与有机肥(猪粪30 t·hm~(-2))配施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NUE)、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当地最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的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和NUE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6.9%、29.3%和34.3%,且以有机肥与150 kg N·hm~(-2)氮肥配施处理效果最佳;有机无机配施显著改善0~20 cm土壤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单施化肥处理提高6.1%、8.2%、90.4%和94.8%,但当施氮量大于150 kg N·hm~(-2)时,配施有机肥显著增加0~200 cm硝态氮残留量(43.7~188.8 kg·hm~(-2)),加大硝态氮淋溶风险;有机肥分别与75、150 kg N·hm~(-2)氮肥配施相比单独施用150、225 kg N·hm~(-2)氮肥处理在产量上无显著差异,却显著提高了NUE(27.4%和45.3%),并降低60 cm土层以下硝态氮含量。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在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在有机肥(猪粪)30 t·hm~(-2)的基础上配施75~150 kg N·hm~(-2)的氮肥(有机氮∶无机氮=1∶0.46~0.91),可以保证小麦高产优质,并降低氮素淋溶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