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为多样性可综合量化动物行为特征。根据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摄食量和生理反应,泌香期划分为不同时期。为阐明圈养林麝泌香期行为多样性与泌香量的关系,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综合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的57头雄性林麝进行了行为取样和记录,计算了行为多样性指数,并根据年龄将林麝分为亚成体、成体和老年麝,结合个体的摄食量计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林麝各泌香时期的行为多样性及与年龄和麝香分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圈养林麝亚成体雄麝麝香分泌前的行为多样性指数(n=38)显著高于老年麝(n=14,P < 0.05),后者与成体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7)间无显著差异(P>0.05);泌香后期老年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49)显著低于亚成体(n=84,P < 0.05),并极显著地低于成体林麝(n=73,P < 0.01)。麝香分泌不同阶段的行为多样性与其泌香量间的相关不显著(r=-0.016,n=57,P>0.05)。老年林麝的行为多样性指数在麝香分泌前期(n=14)及后期(n=49)均显著低于同期的亚成体行为多样性(n=38,n=84,P < 0.05),2个时期行为多样性居中个体的麝香分泌(n=4,n=28)相对更多;麝在泌香中期的行为多样性(n=71)随年龄增加呈攀升趋势,而且行为多样性低的个体泌香量(n=3)更高。圈养林麝泌香期的行为多样性可作为其泌香量的预测指标,可应用于麝类动物驯养及麝香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保护野生动物。为深入研究林麝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基于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林麝肺成纤维细胞FMD-C1线粒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特征注释、结构预测、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重建。结果显示,FMD-C1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351 bp,共有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 coding gene, PCG),22个tRNA,2个rRNA和两段非编码区,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将序列上传至GenBank,登录号为MW879208。与NCBI上林麝的其余序列比对,FMD-C1的4个PCGs中检测出5个单氨基酸突变和3个插入氨基酸;D-loop区检测出19个差异碱基和2个碱基缺失。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与林麝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安徽麝。研究结果可为林麝的选育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探讨林麝肺部疾病线粒体水平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2012~2013年间,通过对四川马尔康麝场圈养雄性林麝麝香分泌及其繁育等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究了圈养雄性林麝泌香规律及其与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配种雄麝总体取香率为86.7%(n=45),年龄对泌香率有显著效应(P0.001),亚成体组泌香率(100%)高于成体组(88.9%)和老龄组(71.4%)。线性模型y=120.408-6.122 5a(R2=0.471,P=0.089)可近似模拟雄麝泌香率与年龄的关系,19~20岁龄个体趋于停止泌香(泌香率接近0值)。未泌香雄麝所配雌麝的配怀率[(80.00±4.615)%,n=6]与泌香雄麝所配雌麝的配怀率[(74.74±3.846)%,n=39]无显著差异(P0.05);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的产仔数(5.67±0.558,n=6)显著低于泌香雄麝配种雌麝(7.15±0.416,n=39)(配种雌麝4头~6头)(P=0.05),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的胎仔数(1.48±0.064,n=6)和双胎率(47.50±6.437)%均极显著低于泌香雄麝配种雌麝[1.77±0.038,n=37;(70.36±3.049)%](P0.01)。此外,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的早期死亡率(5.56±5.556%)略低于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12.65±3.036)%(P0.05),但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的存活率(74.10±2.946)%略高于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69.86±8.548)%(P0.05)。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型水力发电机整距叠绕组零部件数量多、线棒间连接逻辑复杂,致使难以快速实现数字化建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连接逻辑驱动的发电机整距叠绕组建模方法。首先,结合三维建模软件和三维可视化应用引擎平台,构建了交互式虚拟零部件模型库;然后,根据整距叠绕组的电气原理,将其连接逻辑转换为关系清晰的二维序列,实现绕组在虚拟场景中快速可视化;最后,利用计算机可快速理解的逻辑驱动模型,设计了发电机定子绕组结构认知、故障检修等辅助应用。该方法缩短了构建定子绕组三维模型时间,同时层次清晰的设备树与三维可视化模型的结合、人机交互界面,有助于运维人员快速理解绕组复杂结构及其装配关系。  相似文献   
5.
2016年6月和7月,运用焦点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对四川省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的圈养林麝进行了行为取样,计算了行为多样性指数,并且分析了林麝的性别、年龄、繁殖成效和麝香分泌等因素与其行为多样性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雌麝的行为多样性(r=0.29±0.012,n=175)略高于雄麝(r=0.26±0.016,n=94),差异不显著(P0.05);个体圈养年限的年龄对其行为多样性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失败雌麝的行为多样性(r=0.33±0.035,n=13)大于繁殖成功雌麝(r=0.28±0.053,n=14),差异不显著(P0.05);雄麝的麝香分泌量与其行为多样性相关不显著(P0.05)。开展迁地保育林麝行为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濒危林麝人工驯养、迁地保育技术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林麝副鼻窦蓄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发病林麝的症状观察、流行病学分析、触诊肿大部位、对病麝所流鼻涕的成分直接观察,以及鼻孔的透气性能,分泌物性状等,对该病做出初诊.细菌培养,结果表明:林麝喉头后侧的深部脓肿是由葡萄球菌引起.对该病采取手术的方法,在林麝副鼻窦处切开小孔,通过对孔内清洗及对鼻窦和鼻腔进行冲洗等方法,配合局部及全身用药,疗效可佳,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2015年1-7月在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退化区内选取30个样点,研究土壤种子库特征,并比较种子库与地表植被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异。采用幼苗萌发法确定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种子数量,通过样方法进行地面植被调查。结果显示,种子库萌发次序依次为禾本科(Gramineae)、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在生长速率方面,葎草(0.4-1.2 cm/d)> 苍耳(0.2-1.0 cm/d)> 禾本科(0.1-0.4 cm/d)。退化区内种子库物种由18科、33属、34种组成,平均种子密度为6 153粒/m2,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3种);地面植被由21科、32属、32种组成,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1种)。种子库与地面植被兼有物种数为20种,物种相似性较高(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S?renson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35和0.606),但地面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种子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488>1.886,Simpson多样性指数0.889>0.672,Pielou均匀度指数0.783>0.539);种子库优势种为狗尾巴草(Setaria viridis)和早熟禾(Poa annua),地面植被优势种为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接骨草(Sambucus javanica)。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天鹅洲湿地退化区土壤种子库与地面植被的关系,可为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网门笼捕麝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徒手、网捕、暗室、麻醉捕麝技术、网门笼捕麝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应用徒手、网捕、暗室、麻醉捕麝技术对麝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网门笼捕麝技术的优缺点。实践证明,网门笼捕麝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省时省力、一笼多用、轻便耐用、便于推广等诸多优点,在麝的养殖中具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建立了林麝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为林麝的品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基因克隆研究林麝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基本功能和蛋白质结构,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IGF-1基因在林麝中的多态性,分析其与产仔数的关联效应。【结果】①IGF-1基因序列全长465 bp,编码153个氨基酸残基,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15个磷酸化位点,是一个分泌性蛋白,大部分位于细胞膜上,含有Insulin家族典型的保守结构功能域;②本试验设计IGF-1基因的PCR-SSCP扩增片段长度均为300 bp左右,引物扩增片段用10%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检测,发现扩增片段没有特异性条带。为证明PCR-SSCP扩增结果,选择其中一条引物对所得的毛发样品进行扩增,测序发现所有PCR产物的序列完全一致,没有多态性。【结论】研究表明不能选择IGF-1基因作为林麝的分子遗传标记,但为林麝产香性能的分子遗传标记选育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圈养雄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麝香分泌的监测,分析圈养林麝泌香的分泌规律,确定个体年龄、圈群性比及圈舍结构对其麝香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林麝驯养及麝香可持续供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圈养林麝的麝香分泌,基于个体识别及麝香的人工采收,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四川马尔康麝场圈养雄性林麝的泌香量区间为0~19.60 g,均值为(9.24±0.77)g;因圈舍改装及随后转圈的综合胁迫效应,泥地基底圈舍中的雄麝泌香量(8.52±1.29)g显著低于砖地基底的原装圈舍中的林麝(9.99±0.84)g(P0.01);马尔康林麝的泌香峰值年龄段是4~7岁,其泌香量均值为9.63 g(±0.82)。随年龄增长,雄麝泌香量有减少的趋势,但林麝年龄对其泌香量的效应不显著(P0.05)。模型y=-0.371 1+2.440 1a+0.050 7a2-0.028 4a3可近似拟合雄麝泌香量同年龄的关系;圈群的雌雄性比对雄麝泌香量的效应显著(P=0.05),性比为1雌4雄圈群的雄麝泌香量(4.90±2.23)g显著低于性比为1雌5雄圈群(10.70±1.21)g(P0.05)和性比为1雌6雄的圈群雄麝的泌香量(9.85±0.99)g(P0.05),后两类雄麝的麝香分泌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砖地基底圈舍林麝的麝香产量显著高于泥地基底圈舍(P0.01);虽圈养林麝年龄对泌香量的效应不显著(P0.05),但随年龄递增,雄麝泌香量有减少的趋势;就麝香生产而言,马尔康麝场组建圈群的最适雌雄性比为1∶5~6(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