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00篇
水产渔业   198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棉套”这个词,对于旱作农区的农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即在每年10月份种小麦时,按3:1或4:2式留出一定量的空地,待来年5月初再移栽上夏棉花。用作种棉花的这40%左右的地要闲置近200天,如果种麦时,在计划以后栽棉的空地上,种上黑麦草或  相似文献   
2.
由中山大学、中国水产学会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简称世华会),于2004年9月5~9日在珠海召开。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有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教授,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上海水产大学校长潘迎捷教授,第三届世华会主席王道尊教授,著名鱼类营养学家、法国教育科学研究联合部水生生物学部鱼类营养学实验室主任S.J.Kaushik博士,美国农业部水产动物健康研究实验  相似文献   
3.
<正>稻渔共作模式是指在一块稻田同时收获水稻和水产品,这种模式可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稻虾共作是稻渔共作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目的[1-2]。目前关于稻虾共作的报道较多[3-5],综合种养技术也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脆化阶段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血清酶活性及生长性能,进而衡量脆肉鲩形成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以期为脆肉鲩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数据.脆化不同阶段(30、60、90和120 d)的草鱼,在脆化结束后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30 d(第150天),鉴定整个过程中草鱼肠道菌群组成、血清酶活性和生长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60~150 d蚕豆组草鱼体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90~120 d蚕豆组草鱼头肾体指数(head kidney somatic index,HKBI)和肝体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HSI)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150 d时蚕豆组草鱼肝体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蚕豆组草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补体C3(第30天除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的,在转投喂饲料后,3种血清酶活性均出现回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蚕豆组草鱼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两组草鱼肠道核心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脆化时间的增加,摄食蚕豆改变草鱼肠道菌群组成、抑制血清酶活性和生长性能,在转投饲料后其肠道菌群、血清酶活性及生长性能均有所改善.本研究结果对脆肉鲩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口黑鲈又名加州鲈,该鱼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病害少、容易捕捞等诸多优点。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颇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目前加州鲈鱼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均有养殖,尤其以广东省为主。作为南方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对其养殖流程和技术进行介绍,为渔农开展加州鲈的养殖提供技术指导,也为发展加州鲈的养殖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us Rafinesque)亦称美洲鲶、沟鲶,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为淡水温水性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的部分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是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产量占美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该鱼具有适应范围广、食性杂、适温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易饲养、肉质鲜嫩、易捕捞等特点,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我国,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  相似文献   
7.
我国罗非鱼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苗种繁育、养殖生产、加工出口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家.近年来,我国罗非鱼产业进入成熟阶段,罗非鱼产量呈波动态势. 随着近年出口竞争加剧,出口市场乏力,同时,罗非鱼内销市场开拓亦面临来自国外同类产品(如越南巴沙鱼等)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8.
嗜酸小球菌对凡纳滨对虾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嗜酸小球菌投喂凡纳滨对虾,并在投喂后的20、40和60d,分别测定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的一氧化氮合酶(NOS)、溶菌活力(Bacteriolytic activity)、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并分析了这5种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嗜酸小球菌能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体内的NOS、溶菌活力、T-SOD、ACP、AKP的活性;NOS与溶菌活力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SOD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溶菌活力与AKP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嗜酸小球菌(剂量10mg/kg)可使凡纳滨对虾体液免疫因子活力到达较高的水平;凡纳滨对虾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对于嗜酸小球菌的添加量较为敏感,可作为评价嗜酸小球菌使用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评估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宝石鲈(Scortum barcoo)的肌肉营养品质和健康水平,为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宝石鲈肌肉营养品质的调控以及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以推进宝石鲈产业的发展.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对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宝石鲈的生长指标、肌肉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与普通池塘养殖的宝石鲈...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添加芽孢杆菌对池塘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因子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实验组(添加芽孢杆菌池塘)与对照组(普通池塘)水体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分析了两组池塘的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8、9月实验组池塘水体中TN、NH_4~+-N、NO_3~--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水体中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红囊藻(Hedriocystis)、蓝隐藻(Chroomonas)、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真核微生物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池塘水体真核微生物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证实:通过向池塘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改变水体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从而实现对池塘理化因子的调节。研究结果对于降低水产养殖尾水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