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在大菱鲆苗种培育过程中,添加微藻、有益复合菌、弧菌疫苗,在稳定的水环境中培育健康苗种,取得较高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26000m^2(39亩)和31349m^2(47亩)2个养虾池,分别移入在室内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壳顶后期幼虫和双水管稚贝各80亿粒和9.7亿粒,经土池中间培育、越冬后,共生产出2000—3000粒/500g幼贝7.9亿粒,成活率分别达到4.5%和4.3%。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大蒜播种机采用纯机械方式无法解决大蒜直立播种的问题,提出了用模式识别技术解决的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二值化、边缘跟踪,然后根据大蒜的形态特征,提出以曲率为特征量,根据SUSAN角点检测算法的原理识别出瓣尖的位置。试验结果表明:此算法完全可以检测出瓣尖的位置,为解决大蒜直立播种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丰富斑点鳟苗种培育和工厂化养殖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数据,在水温16~18℃,24 h流水培育,日换水量为300%~500%的条件下,分别在室内盐度0、5、10和15的水体中开展了为期150 d的斑点鳟幼鱼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初始,幼鱼90日龄,全长(7.34±0.47)cm、体质量(4.42±0.28)g,放养密度为800~900尾/m~3;之后随着幼鱼的生长养殖密度逐渐降低。试验结果显示:在几种试验盐度下,盐度越高,幼鱼生长越快,盐度15试验组幼鱼的全长、体质量增长最快,其终末平均全长(15.98±0.19) cm、终末平均体质量(49.86±0.31) g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培育期间,盐度0、盐度5和盐度15试验组幼鱼的全长日增长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各试验组鱼的体质量在前期增速相对缓慢,在121~150 d均出现明显提升。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放养密度、使用配方科学的优质饲料、病害措施有效的防治等是中间培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选择在室外土池饲养的中华鳖作为试验对象,进行以酶解植物蛋白粉部分替代中华鳖人工配合饲料中白鱼粉的试验。试验分为两组,每组设4个平行试验土池,试验期250d。结果显示:以25%的酶解植物蛋白粉替代22%的白鱼粉和3%的豆粕,中华鳖的日均增重率、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降低生产成本。说明应用酶解植物蛋白粉部分替代白鱼粉和豆粕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对中华鳖来说,酶解植物蛋白粉是一种比较优良的饲料蛋白源。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7.0~19.5℃和盐度28.7~30.9的养殖环境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混养在1 m3水体中,研究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海黍子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密度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仿刺参平均湿重(25.2±1.21)g;养殖密度,A1~A3组:600 g/m3,B4~B6组:400 g/m3,C7~C9组:200 g/m3。海黍子养殖密度,A1、B4、C7组:0 g/m3,A2、B5、C8组:1 000 g/m3,A3、B6、C9组:2 000g/m3。结果显示:(1)A1、B4组仿刺参的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最小;C8和C9组仿刺参的Mdwg和SGR最大;A2组海黍子的SGR最大;C9组海黍子SGR最小;(2)A1、B4组NH4+-N、NO2--N、NO3--N和PO43--P含量较高;A3、B6、C9组各营养因子含量较低。研究表明:海黍子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其密度显著影响仿刺参的生长(P0.05)。本试验条件下,C8、C9组搭配比较合适,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ricine-SDS-PAGE技术应用于饲料蛋白质的分析与品质鉴定的可行性。[方法]采用Tricine-SDS-PAGE对菜籽饼粕、棉籽饼粕、菜籽浸出粕、热带假丝酵母固态发酵棉籽粕以及黑曲霉固态发酵棉籽粕分别进行凝胶成像分析,鉴定5种不同品质饲料的蛋白质组成。[结果]采用4.0%C、16.5%T的分离胶,可以取得较好的分离效果。菜籽蛋白和棉籽蛋白样本的凝胶成像结果表明,菜籽饼粕中的蛋白质主要集中在泳道中部,为14.4~60.0 kD,而棉籽饼粕中的蛋白则在泳道顶端(约90 kD)含量较高,2种饲料蛋白得到了有效区分。同一种样本相同处理方法间的凝胶成像结果表明,用黑曲霉对棉籽饼粕进行固态发酵效果优于热带假丝酵母。[结论]5种饲料之间蛋白成像差异显著、直观,Tricine-SDS-PAGE可以作为饲料蛋白品质鉴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温度、光照和营养史对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e)无机磷吸收的影响,在不同条件下培养藻体,于第0小时、第0.5小时、第1小时、第2小时、第4小时、第6小时和第9小时分别测定培养海水中磷(P)浓度,以此来计算藻体对P的吸收速率。培养条件设置为10℃、20 ℃和30 ℃3个温度梯度;0、1 500 lx和6 500 lx 3个光强梯度;营养史通过藻体在不同营养盐浓度下培养96 h后获得,其中不同P营养史设0、5 μmol·L-1和50 μmol·L-1 3个梯度,不同氮(N)营养史设0、10 μmol·L-1和200 μmol·L-13个梯度。结果表明, 羊栖菜对P的吸收速率在20 ℃时达到最大值(0.197±0.005) μmol·(h·g)-1,在10 ℃时最小值为(0.105±0.001) μmol·(h·g)-1;随着培养光强的升高,P吸收速率逐渐递增;随着营养史中P饥饿程度的增加,P的吸收速率递增;而不同N营养史处理的藻体,无氮(0 μmol·L-1)和低氮(10 μmol·L-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高氮营养史(200 μmol·L-1)的藻体具有最高的P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9.
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20日龄仔鱼存活与生长有明显的影响,20日龄仔鱼在水温10~26℃范围内均能存活、生长。最适水温为14~22℃,在适温范围内幼鱼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其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在(18±0.5)℃时生长率达到峰值,为0.93mm/d。  相似文献   
10.
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俗称尊贵鱼,因全身布满斑点而得名,属冷水性溯河洄游鱼类,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精心选育而成的三文鱼新品种,2010年由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联合青岛福卡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