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量生态学思想在养鳖温室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能量生态学的基本思想 动物能量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动物机体能量收支模式,以及各种环境因子对动物能量收支的影响。其基本思想可以用下式加以概括: C=F+U+R+P C摄入能 F粪能 U尿能 R代谢能 P生长能 动物有机体同其他系统一样都遵循热力学守恒定律,即动物用于生命活动各部分能量的总和等于其摄入体内的食物总能量。上式中C表示动物摄入食物中所含的总能量,F表示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的未被消化的能量,U表  相似文献   
2.
加强蛙类资源保护、维持农田生态平衡青蛙(Rananigromaculata)和大蟾蜍(Bufbuf)是我国常见的两种蛙,除有一定食用或药用价值外,在农田害虫防冶和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这两种蛙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数量日趋减少。1蛙类资源减...  相似文献   
3.
4.
依据国内外对鲟鱼专用配合饵料营养需求的研究结果,对各营养物质的最适需求量做出综合性论述.以期能够为优质高效的鲟鱼专用饵料的开发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以降低鲟鱼饵料成本.促进我国鲟鱼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水平维生素B6对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幼鱼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在温度为(20±0.5)℃、pH值为6.8~7.5的条件下,研究了低蛋白含量(28%)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B6(0、15、30、45、60、75mg/kg)对史氏鲟幼鱼[(34.07±3.44)g]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的维生素B6添加量为45~60mg/kg时,对幼鲟胰蛋白酶的激活作用最大,并可相应提高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3,3'-二甲基联苯胺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的表观毒性影响.试验证明4.32 mg/L以上高浓度的二甲基联苯胺都能导致斑马鱼受精卵发生卵黄凝聚,使胚胎发育终止而死亡.低浓度下2.16 mg/L的二甲基联苯胺对斑马鱼受精卵的发育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但有近一半的胚胎存活,这可能是影响其胚胎发育成活的一个临界浓度;还发现低...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温度(5±0.5)℃、(10±0.5)℃、(15±0.5)℃、(20±0.5)℃和(25±0.5)℃)下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耗氧率、耗氧量与呼吸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耗氧率、耗氧量和呼吸频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P<0.01)。呼吸频率在5~10℃较低温度时没有明显差异(P>0.05)。呼吸频率在不同的温度下都存在明显的昼夜差异(P<0.05),白天明显高于夜晚。不同温度下呼吸频率和耗氧率的回归关系为y=63.052e(0.0115x)(R2=0.982 2);呼吸频率和耗氧量的回归关系为y=-1.719 7x2+38.437x-61.914(R2=0.961 8)。在15~20℃间的耗氧率、耗氧量和呼吸频率相对变化较小,为适宜养殖的水温。  相似文献   
8.
对观赏鱼养殖水族箱里出现的一种所谓白色"蛋白虫"的分类地位、繁殖方式和防治效果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白色小虫属一种水生寡毛类——红斑顠体虫(Aeolosoma hemprichii)。它可能因投喂外源生物饵料而带入的,当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时候能进行快速的横裂无性繁殖,数量较多时对养殖的观赏鱼有一定的骚扰,但对养殖鱼类并无大的危害。通过五种药物的防治试验比较,证明2~3mg/L的高锰酸钾和五水硫酸铜等对其杀灭效果较好;但通过断饵和饥饿,迫使观赏鱼捕食该虫是最科学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红线虫和大平二号蚯蚓两种活鲜饵料的碎屑对初孵的西伯利亚鲟仔鱼进行开口喂养试验,比较了二者对鲟鱼仔鱼开口期生长效果的影响。在相同水质条件下,分别等量、等次数地投喂两种饵料,喂食45 d后,测定其成活率和增重状况。结果显示,用红线虫开口和用大平二号蚯蚓开口的仔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可以用人工养殖的大平二号蚯蚓替代红线虫作为鲟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但在仔鱼身体增重和体长增长方面二者略有差异,用红线虫开口的仔鱼生长速度好于用大平二号蚯蚓的,这可能是蚯蚓的皮肌囊较厚,粉碎细度不够导致仔鱼摄食率低或消化率较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存8个马鹿野生亚种:东北亚种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天山亚种C.elaphus songaricuss、塔里木亚种C.elaphus yarkandensis、甘肃亚种C.elaphus kansuensis、阿勒泰亚种C.elaphus sibiricus、西藏亚种C.elaphus wallichi、阿拉善亚种C.elaphus alashanmicus,它们的栖息地逐渐减小,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西藏、内蒙古和河北等地.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和非法捕猎等原因造成野生马鹿处于濒危状态,种群数量较小,仅13万头,其野生状况均不乐观.野生马鹿种群对家养种群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野生与家养种群的优缺点互补,可促进家养种群健康发展,并保护、恢复野生种群,二者完全可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