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猪瘟是目前危害养猪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也是给养猪业带来最直接和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严重影响着养猪业发展。为了更加全面了解该病,该文就猪瘟的流行特点、防控难点、防控措施等方面做简要的概述,为预防和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浅析马关县金城林场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抚育是指从森林发生至森林主伐利用前一个龄级,所实施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和调整林木关系,旨在实现森林速生、优质、丰产的经营措施,是提高我国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总结2010到2012年3年间马关县金城林场森林抚育工作,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实施森林抚育成效进行了分析,为正确开展森林抚育、评估森林经营活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一个生产不稳定的猪场进行诊断,确诊为猪瘟、蓝耳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使用针对性的药物,结合疫苗免疫进行处理,取得不错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5.
多毛类底栖动物常作为环境扰动的指示生物.对2011年莱州湾20个站位的多毛类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与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应用于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多毛类共60种,4季平均生物密度为548.7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9 g/m2,机会种种类数量占优势种种类37.5%.种类多样性较高站位主要集中在湾东部,较低站位集中在湾西部和南部.ABC曲线表明多毛类动物处于中等扰动状态.BOPA指数显示,春季,站位S15和S16为中度污染,夏季,S14站位为重度污染.BIO-ENV分析结果显示,5个最佳环境变量组合相关系数ρs>0.8,表明沉积物理化性质对多毛类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沉积物粒度是最主要环境因子.因此,可通过多毛类种类、数量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评价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封山育林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概述了封山育林提出的背景,详细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生态学理论,并论述了这些理论如何在封山育林的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云南红豆杉种群分布特点,在滇西北云南红豆杉分布集中区域设置了9个20m×20m的调查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方法,对该地云南红豆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进行了分析。滇西北云南红豆杉种群个体主要集中于Ⅲ、Ⅳ龄级,而幼龄树(Ⅰ和Ⅱ级)极少或没有,说明滇西北野生云南红豆杉种群更新困难。云南红豆杉在5m×5m、5m×10m和10m×10m取样面积上均呈聚集分布,并且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也均呈聚集分布,说明聚集分布是滇西北云南红豆杉种群空间分布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瘤胃真菌的特点,在饲料降解中的作用,与其他微生物的关系和影响瘤胃真菌的因素;提出了在该研究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根据 2010─2019年夏季底拖网调查资料, 对莱州湾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研究, 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群落聚类分析等, 运用冗余分析分析影响蟹类群落年际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2010─2019 年夏季共捕获蟹类 16 种, 蟹类种数年间波动较大, 减少趋势明显, 2011 年种类数最多, 为 14 种, 2017 年最少, 为 7 种, 优势种每年 2~4 种。生物量和尾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 多样性指数在 2014─ 2015 年明显下降。10 年间蟹类群落共分为 4 组, 组 A 为 2010 年, 组 B 为 2011 年、2014 年和 2015 年, 组 C 为 2012 年、 2013 年、2018 年和 2019 年, 组 D 为 2016 年和 2017 年。PERMANOVA 分析结果显示, 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 SIMPER 分析表明, 各组特征种为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隆线强蟹 (Eucrate crenata)等, 分歧种主要为日本关公蟹(Dorippe japonica)、日本蟳、绒毛近方蟹(Hemigrapsus penicillatus) 和隆线强蟹等。冗余分析表明, 对蟹类群落年际变化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底层叶绿素、底栖生物生物量和厄尔尼诺指数。本研究通过对蟹类群落年间动态变化的调查, 旨在为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2年6月黄河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7种,隶属于6门53科,多毛类28种,节肢动物17种,软体动物16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群各3种。优势种有 3种,为无尾涟虫(Leucon sp.)、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s)和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调查海域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03 g/m2和358 ind./m2。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825–3.976;种类丰富度指数为0.775–4.052;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637–0.924。群落结构多元统计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18个调查站位可分为3组,Ⅰ组(C4、D4站位),群落组成为长尾虫(Apseudes sp.)、日本鳞缘蛇尾(Ophiophragmus japonicus)、钩虾1种(Gammaridea sp.),它们的分布与水深、水温、盐度呈正相关;Ⅲ组(C1、B1站位)为丝异须虫、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群落,与氨氮、硝酸盐、总氮和溶解氧呈正相关;其余站位为Ⅱ组,为寡节甘吻沙蚕、江户明樱蛤(Moerella jedoensis)、无尾涟虫群落,与各环境因子不相关。ABC曲线分析显示出黄河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倾向于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环境因子中,水深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相关性最高,其次为氨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