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藻类是低等的光合自养生物,与农业生产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随着人们对藻类生理生态特性认识的深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藻类对农业环境的改善、作为食品,食品添加剂或保健品,以及作为饲料或饵料等几个方面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化利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年3月-12月对三峡水库小江沿岸水体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等水质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 a含量分别为1.980±0.119mg/L、0.114±0.018mg/L、9.520±1.748 mg/L和23.342±8.810 mg/L,小江沿岸水体呈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温度、pH、溶解氧、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显著相关,与总氮、总磷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小江沿岸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总营养盐无关,而主要与水体所含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神农溪作为“引江补汉”工程的比选调水源头之一,维持其良好水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反映水环境质量重要指标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则又受到三峡季节性蓄水倒灌的影响,辨识神农溪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利于对浮游植物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本研究于2016年5月(低水位运行期)和10月(高水位运行期)沿神农溪上游至下游江段开展了调查,采用数量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神农溪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种类数5月比10月略低,但均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密度5月在各个采样站点间呈波动分布特征,而10月从河口区到上游回水变动区呈纵向梯度分布特征;两次采样的优势种均以富营养型水体指示藻类为主;两次采样的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但均不显示明显的沿河流纵向梯度分布特征;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5月为高锰酸盐指数,而10月则为浊度;浮游植物主要种类的空间差异性与所处采样点环境因子的浓度梯度差异以及藻类自身生物学特征明显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神农溪水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合成含铌类复合氧化物光催化剂,开展其光催化降解藻毒素试验,研究其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降解效率和机理,为去除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提供高效环保的水处理技术。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铌酸盐光催化剂K6Nb10.8O30,利用X射线衍射、扫面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对光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该化合物结构是属于四方相钨青铜结构,空间群为P4/mbm(127),晶粒呈长方柱性,直径约为150nm,长度约400~600nm,吸收能带为2.92eV;在紫外光(UVA)辐照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光催化剂K6Nb10.8O30能够有效的降解藻毒素,降解过程受到pH值、藻毒素的初始浓度、催化剂投加量和光照的影响;在光辐射强度为556μW/cm2、pH4.24、催化剂投加量为0.375g/L的试验条件下,初始浓度3mg/L的藻毒素在180min之内降解率达到93%;对催化剂反应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藻毒素的降解最终不是被催化剂吸附,而是被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剂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随着微囊藻毒素初始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常数逐步降低,半衰期也逐渐变长。  相似文献   
5.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1-12月在小江水华暴发的敏感区域高阳断面开展了水文、营养盐、叶绿素a等指标长期、定点监测,分析库湾水体叶绿素a及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高阳断面水体在1月、10-12月处于混合状态,3-8月则处于弱分层到稳定分层状态。水体在混合状态时各理化因子、营养盐及叶绿素a分层变化不显著;而处于分层状态时,各层水体氮磷营养盐呈现较显著差异,时间分布上冬季略高于夏季,干流倒灌对高阳断面营养盐的季节分布影响显著。叶绿素a浓度呈现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的趋势,水体分层对叶绿素a垂向分布影响显著,当水体处于分层状态时,表层叶绿素浓度明显高于中、底层。高阳断面各层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硝氮和可溶性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营养盐是小江高阳叶绿素变化的限制因素。表层水体叶绿素a与硝氮、磷酸盐、溶解氧、透明度、水温、表底温差等呈显著相关(P<0.01),表明表层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较强;中层叶绿素a与硝氮、总氮、总磷、磷酸盐、水温、透明度、水深、水体稳定系数等呈显著相关(P<0.01),表明水体的扰动是影响中层水体叶绿素a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底层水体叶绿素a与硝氮(P<0.01)、磷酸盐(P<0.05)、水深(P<0.05)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分别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离纯化滇池和洱海主要鱼腥藻种类,选取其中7株藻株,通过研究生长状况、色素组成及光合效率,分析比较了它们在相同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期间各藻株生长状态良好,但各藻株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的生长优势状况与在自然水体中明显不同;光合色素含量与生长状况明显相关;培养期间,各分离藻株均保持了较高的Yield、rETRmax和Alpha值,说明各藻株生长状态良好;在光合色素含量相对较低时,为保证藻株正常生长,光系统Ⅱ(PSⅡ)的光量子产量(Yield)、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P-I曲线初始斜率(Alpha)相对增大,补偿光合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滇池和洱海两湖泊鱼腥藻生态生理学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汉丰湖入湖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准确反映汉丰湖的水环境状况,通过浮游植物监测和环境因子监测相结合,探讨汉丰湖入湖支流东河、桃溪河、南河、头道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对小江中上游开县汉丰湖4条主要支流的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分析,在东河、南河、桃溪河、头道河各设置3个监测点,于2013年3、6、9、12月各采样1次。结果表明,4条入湖支流共采集鉴定浮游植物8门、84属、218种(含变种),以硅藻(107种)和绿藻(64种)种类居多,其次是蓝藻(31种),这3类的种数占浮游植物总数的92.7%,其它5门的种类数较少。各支流浮游植物种类数由低到高依次为东河(83种)、桃溪河(100种)、南河(106种)、头道河(120种),其密度均值在105数量级,南河下游浮游植物密度在夏季出现最大峰值,达到1.06×107 个/L,在大部分时段均以蓝藻占优势。水体理化指标监测数据显示,汉丰湖4条主要支流的总氮、总磷、pH、溶氧、水温、CODMn和电导率均值分别为1.00~1.61 mg/L、0.03~0.11 mg/L、7.82~8.53、6.65~7.03 mg/L、17.9~20.4℃、2.07~4.57 mg/L、269.25~522.50 μS/cm;其中,南河的总氮、CODMn较高,头道河的总磷较高,各支流的水温、溶氧、pH较为接近。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东河的裸藻、桃溪河的绿藻以及头道河的蓝藻密度均与水温显著相关(P<0.05),南河的硅藻和绿藻密度与水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东河的甲藻密度与总磷浓度极显著相关(P<0.01),桃溪河的硅藻和甲藻密度与总磷浓度显著相关(P<0.05),绿藻密度与总氮浓度显著负相关(P<0.05),硅藻密度与总氮浓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浮游植物分布及密度主要受水温、总氮和总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澎溪河枝角类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特点以及三峡水库蓄水对库湾回水末端区域枝角类的影响,为防治三峡水库富营养化和水华发生提供基础资料,于2013年3月(春季)、6月(夏季)、9月(秋季)、12月(冬季)对澎溪河库湾6个断面(河口、双江、黄石、高阳、养鹿和渠口)的枝角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次采样共采集到枝角类7属、7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为全年优势种,优势度值分别为0.330、0.128、0.034;受上游2个断面(养鹿和渠口)3月份枝角类的影响,澎溪河库湾春、夏、秋、冬枝角类密度(65.9、17.4、4.0、0.6个/L)呈递减趋势,生物量(20.6436、0.6772、0.1072、0.1469 mg/L)基本呈递减趋势;从下游至上游,澎溪河库湾河口、双江、黄石、高阳、养鹿、渠口采样断面枝角类密度(0.5、1.4、11.4、18.8、50.3、49.6个/L)和生物量(0.0348、0.0528、0.6230、1.1538、15.1529、15.3450 mg/L)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监测了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2008-2010年间的水环境状况,研究了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状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不同月份间水环境因子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年度间差异不显著;各断面间水环境差异不显著;小江回水区TN、TP污染一直比较严重,但2008年175m试验性蓄水后小江回水区水质未呈现进一步恶化趋势;小江回水区总体呈现轻度-中度富营养化水平,2009年、2010年的富营养化水平较2008年有所降低。叶绿素a与水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TN、COD、WT呈显著正相关,与SD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含量关系密切的环境因子随季节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监测了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2008-2010年间的水环境状况,研究了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状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大多数水环境因子在不同月份间、不同年度间有显著差异;各断面间水环境因子差异不显著;小江回水区总氮(TN)、总磷(TP)污染一直比较严重,但2008年175m试验性蓄水后小江回水区水质未呈现进一步恶化趋势;小江回水区总体呈现轻度富营养化水平,2009年、2010年的富营养化状况较2008年有所降低.叶绿素a与水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溶解氧(DO)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SD)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含量关系密切的环境因子随季节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