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潜在的能源作物,而甘蔗的生长过程中长期受到各种虫害威胁。目前用于防治甘蔗害虫主要是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带来的害虫耐药性和环境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挖掘甘蔗自身抗虫特性是目前公认的最根本、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影响最少的办法。笔者首先介绍了不同甘蔗品种对甘蔗螟虫的抗性等级,再从甘蔗的物理抗性和生理生化抗性2个方面阐述甘蔗的抗虫原理,并重点介绍了甘蔗的诱导型生理生化防御体系。全文还就目前甘蔗抗虫研究现状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为培育甘蔗抗性品种以及蔗田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allene oxide cyclase,AOC)是茉莉酸合成途径的一个关键酶,在植物防御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甘蔗转录组数据库克隆到一个AOC基因,命名为ScAOC,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分析、组织特异性分析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以初步了解该基因的功能。甘蔗ScAOC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744 bp,编码244个氨基酸,其蛋白分子质量是26.37 kDa。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cAOC蛋白属于不稳定碱性亲水蛋白,含有1个Allene_ox_cyc Superfamily的PLN02343 domain的保守结构域;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ScAOC蛋白与高粱的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cAOC基因在甘蔗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是叶、根、茎。在PEG、NaCl及外源MeJA胁迫下,ScAOC基因相对表达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而ABA对ScAOC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病原菌和粘虫取食的胁迫下,ScAOC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结果显示ScAOC可能参与甘蔗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YC2×YF1抗、感组合的F2群体在两个环境中对蓖麻枯萎病抗性进行了QTL定位。遗传分析表明,群体中枯萎病抗性呈连续性偏态分布,后代表型偏抗性亲本。2014年检测到5个QTL,解释了总变异的18.21%,单位点贡献率为0.05%~12.32%。2015年分别在出苗后20d、30d、40d、现蕾期和乳熟期进行了动态定位,分别检测出4、12、13、4和1个QTL,单位点贡献率为1.64%~-21.91%,5个发育时期检出的QTL,主要集中在第3、4和8连锁群上。有1个QTL 在4个时期、3个QTL在3个时期、6个QTL在2个时期被重复检测到。在第8连锁群上一个QTL在两个环境同一时期被重复检测到。以上结果可为蓖麻抗枯萎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取食经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的玉米对粘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玉米相关抗虫机制,为利用植物自身抗性进行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玉米苗喷施100μmol/L的MeJA溶液,将处理24 h后的玉米苗喂食粘虫1龄幼虫,连续喂食直至化蛹,观察分析粘虫生长发育情况;通过荧光定量PCR研究外源MeJA处理后玉米植株茉莉酸通路上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处理后的玉米叶片相关激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取食经MeJA处理的玉米叶片后,6龄粘虫幼虫体重减轻11.67%,蛹重减轻18.20%,羽化率降低7.35%,成虫存活时间缩短0.93 d,而蛹期延长0.27 d。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外源MeJA处理24 h后,ZmLox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下同),达对照的5.57倍;ZmAos基因表达量在处理12 h后显著增加,24 h后降至对照相近水平;ZmAoc基因和ZmOpr基因表达量在处理后12和24 h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UPLCMS/MS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喷施MeJA 24 h后,玉米叶片中二氢茉莉酸(H2JA)含量显著增加,为对照的5.67倍,而茉莉酸(JA)、茉莉酸—异亮氨酸(JA-ILE)和MeJA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外源喷施MeJA能诱导玉米产生防御能力,影响取食的粘虫生长发育;ZmLox基因的显著表达和激素H2JA的产生可能是玉米抗虫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粮农组织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2019年1月被发现入侵我国,并迅速在我国扩散蔓延,在我国玉米种植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 OⅠ)和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基因的分子标记对采集于福建地区的84份草地贪夜蛾进行群体遗传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 OⅠ仅在南平邵武和南平建阳两个地区鉴定到3份玉米型,其他81份均为水稻型;基于Tpi基因的检测结果,84份样品在174和175碱基处存在"AT""GA"或"AT/GA"3种不同类型,但均为玉米型。福建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玉米终年都有种植,草地贪夜蛾可在该省越冬,本研究基于C OⅠ和Tpi两个基因片段的分子标记进行草地贪夜蛾两种亚型的分子鉴定,为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的迁入迁出虫源监测预警提供了依据,为该入侵害虫遗传溯源积累了前期数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显微观察和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 ITS)序列分析对引起乌鲁木齐地区三角荨麻白粉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一个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18.75~23.75)μm ×(31.25~43.75)μm;黑褐色、球形的闭囊壳嵌在叶表面的菌丝体中,直径为87.5~143.75μm;每个闭囊壳中有6或8个子囊,子囊无柄,大小为(25~43.75)μm ×(37.5~68.75)μm,每个子囊中有4或5个子囊孢子,每个子囊孢子(18.75~21.88)μm ×(25~31.25)μm。采用真菌ITS通用引物,扩增病菌rDNA ITS,测序及进化分析后发现,其ITS序列与伊朗异株荨麻白粉病菌(登录号AB104524)的同源性为99%,而且聚在一个进化支上。结果表明,乌鲁木齐三角荨麻白粉病菌属于Erysiphe urticae,与伊朗异株荨麻白粉病菌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初始体质量为(4.88±0.90)g、体长为(4.85±0.32)cm的红小丑鱼(Amphiprion frenatus)为养殖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2‰、4‰、6‰、8‰的虾青素对红小丑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尾鱼,饱食投喂2次/d(投喂时间为08∶30和14∶30),试验周期为20 d。结果表明:添加虾青素组的红小丑鱼胃肠消化酶活性均高于未添加虾青素组,当虾青素添加量为4‰时,红小丑鱼前肠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以及后肠淀粉酶活性达到最高(P0.05);当添加量为6‰时,其胃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最高(P0.05);当添加量为8‰时,其胃和后肠的蛋白酶以及后肠脂肪酶的活性达到最高(P0.05)。因此,在饲料中添加4‰~8‰的虾青素能够较有效地提高红小丑鱼消化器官的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正>小棚虾养殖中饲料投喂后,增氧气头周围打开水花的面积明显缩小,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压气头”,特别是在养殖后期,随着虾个体的增大,气头长时间打不开是常见现象,可能会影响增氧效果,导致虾的活力降低和生长性能下降。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饲料油脂过高引起,有人认为是水体油膜过多引起,有人认为是虾聚集增氧气头引起等,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究竟为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