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厚颌鲂的年龄结构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鳞片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对龙溪河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种群开展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厚颌鲂鳞片年轮结构呈疏密切割型,年轮特征显著,可用于年龄鉴定,3~4月是年轮形成高峰时间。种群由0~7龄共8个龄组组成,以低龄个体为主,1~3龄个体占83.14%,体长分布主要集中在130~250 mm间(77.71%)。体质量分布主要集中在50~250 g(64.33%)。群体总性比为♀∶♂=1∶1.03,符合1∶1理论比值。体长和鳞径呈直线关系,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且幂指数接近3,属于匀速生长类型,因此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其生长特性,相关生长参数分别为:渐近体长L∞=488.89 mm,渐近体质量W∞=2486.96 g,k=0.1648,t0=-0.5453龄。体质量生长拐点Ti=6.40龄,对应体长、体质量分别为Lt=333.14 mm,Wt=746.06 g。厚颌鲂的总体生长性能逊于同属其他鱼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赤水河的鱼类资源现状,于2010年5~6月和9~10月在赤水河赤水镇、赤水市和合江县的3个江段进行了渔获物调查工作。通过统计各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计算年捕捞量。采用体长股分析的方法,对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anensis)、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和张氏歺鱼又(Hemiculter tchangi)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并以此推算各江段鱼类的总资源量。结果显示,赤水镇江段的鱼类年总资源量为10.76t,其中云南光唇鱼为1.23t;赤水市江段的年总资源量为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2年2月—2013年1月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逐月渔获物调查数据,对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41种,隶属于3目7科38属。唇(Hemibarbus labeo)、蛇(Saurogobio dabry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银(Squalidus argentatus)、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粗唇(Leiocassis crassilabris)、吻(Rhinogobio typus)和鳜(Siniperca chuatsi)为该江段的重要优势种,它们的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均在2%以上。聚类分析和排序分析显示,赤水市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显著,在50%的相似性水平上,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两个群组,其中群组Ⅰ包括4个冬季月份(2012年2月、3月、12月和2013年1月),而群组Ⅱ包括其它8个非冬季月份。对于群落季节差异贡献率较大的种类依次为唇、瓦氏黄颡鱼、蛇、大鳍鳠、鲤(Cyprinus carpio)、中华倒刺鲃、鲫(Carassius auratus)、粗唇、银、吻、鳜、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es),其中唇、蛇、鲤、鲫、吻和草鱼在冬季月份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非冬季月份,而瓦氏黄颡鱼、大鳍鳠、中华倒刺鲃、粗唇、银、鳜和切尾拟鲿的相对丰度以非冬季月份为高。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和溶氧量是影响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胸鳍棘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采自赤水河中游的511尾大鳍蠖(Mystus macropter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6-7月为新年轮形成的高峰期;样本由1~7龄组成,以2龄和3龄个体为主,分别占全部样本数的38.9%和31.3%;体长(L)和体重(W)呈幂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圆口铜鱼( Coreius guichenoti)船体网箱饲养经验,总结了养殖过程中多种鱼病(小瓜虫、疖疮病、车轮虫、三代虫、指环虫、水霉病、肝胆综合征、应激性出血病、头槽绦虫病、赤皮病、腐皮病、斜管虫、钟形虫和锚头鳋等)的发病特征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室养条件下观察了MS-222、苯佐卡因和乌拉坦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乌拉坦不宜作为稀有鮈鲫的麻醉剂,而一定浓度的MS-222或苯佐卡因可导致稀有鮈鲫的快速麻醉;不同麻醉剂浓度、不同的作用时间下,稀有鮈鲫在行为上呈现不同的反应,据此可分为轻度镇静、深度镇静、轻度麻醉、中度麻醉、深度麻醉和髓质麻醉阶段;根据反应时间、恢复时间、维持时间和存活率等,建议使用60mg/L的苯佐卡因或100~110mg/L的MS-222作为深度麻醉剂量。  相似文献   
7.
四种渔药对稀有(鱼句)鲫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控温半静态换水式实验方法,测定了伊维菌素(0.4%)、辛硫磷(20%)、氯氰菊酯(4.5%)和精制马拉硫磷(20%)四种常用药物对稀有(鱼句)鲫(Gobiocypris rarus)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分别在实验24、48、72 h和96 h后记录稀有(鱼句)鲫幼鱼的死亡数,并推算了实验药液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显示,四种渔药的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01、24.22、9.37和460μg/L,安全浓度分别为0.70、2.42、0.94和46.00μg/L,这4种药物对稀有(鱼句)鲫的毒性大小依次为:伊维菌素>氯氰菊酯>辛硫磷>精制马拉硫磷。结果表明:稀有(鱼句)鲫可用于渔药对水体环境影响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IHB系稀有鮈鲫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IHB系稀有鮈鲫在繁育过程中的遗传结构变化,旨在鉴定IHB系的遗传质量,为实验动物封闭群的建群和维持以及濒危物种种群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IHB系稀有鮈鲫建群原代(P0)为2006年采自四川省汉源县的野生个体,采用最佳避免近交法繁育出F1~F8世代,利用12对微卫星位点对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在IHB系培育过程中,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从4.4个降低为4.1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从4.0个降低为3.0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从0.5878降低到0.551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从0.5509降到0.5293;随着传代的持续,后代与建群原代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分化程度有逐渐增大趋势,但相邻世代间的差异逐渐减小;繁育过程中共丢失了6个等位基因,从F5代后所有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变化。经过8代的繁育,IHB系遗传多样性虽略有下降,但仍维持适宜的水平,近交程度得到有效控制,且遗传结构趋于稳定,符合实验动物封闭群遗传质量要求。IHB系可作为稀有鮈鲫地模种群的活体基因库。  相似文献   
9.
在室养条件下观察了MS-222、苯佐卡因和乌拉坦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乌拉坦不宜作为稀有鮈鲫的麻醉剂,而一定浓度的MS-222或苯佐卡因可导致稀有鮈鲫的快速麻醉;不同麻醉剂浓度、不同的作用时间下,稀有鮈鲫在行为上呈现不同的反应,据此可分为轻度镇静、深度镇静、轻度麻醉、中度麻醉、深度麻醉和髓质麻醉阶段;根据反应时间、恢复时间、维持时间和存活率等,建议使用60mg/L的苯佐卡因或100~110mg/L的MS-222作为深度麻醉剂量。  相似文献   
10.
杨海乐  沈丽  何勇凤  田辉伍  高雷  吴金明  梅志刚  魏念  王琳  朱挺兵  胡飞飞  龚进玲  杜红春  段辛斌  邓华堂  王导群  朱峰跃  李云峰  吴凡  茹辉军  张燕  李君轶  杨俊琳  周运涛  方冬冬  王银平  蔺丹清  杨彦平  李佩杰  刘思磊  杨健  庄平  王思凯  张涛  杨刚  杨文波  袁立来  曹坤  徐硕  刘慧媛  梁志强  王崇瑞  李鸿  袁希平  杨鑫  傅义龙  张燕萍  章海鑫  陶志英  王生  高小平  金斌松  李柯懋  王国杰  简生龙  李英钦  薛晨江  雷春云  薛绍伟  孙昳  朱滨  邵科  胡兴坤  熊美华  杜军  何斌  颜涛  黄颖颖  邹远超  谢碧文  王永明  李斌  刘飞  张瑶瑶  范飞  王志坚  黄静  辜浩然  葛海龙  但言  李燕  王恕桥  张闯  周路  王雪  曾圣  向燕  何绪刚  覃剑晖  夏成星  侯杰  石义付  高立方  朱志强  沈红保  杜耘  段学军  熊嘉武  杨德国  刘绍平  倪朝辉  张辉  刘凯  赵峰  李应仁  王剑伟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01-029301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设立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总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总协调,联合流域内外2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鱼类资源量、濒危鱼类、长江江豚、渔业生态环境、消落区、捕捞渔业和休闲渔业等7个专题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长江历史(2017年前)分布鱼类记录有18目37科163属443种,本次调查中有135种鱼类未采集到,新采集到15种外来鱼类;(2)当前鱼类资源数量约为8.86亿尾,重量约为12.48万t,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流域性优势种为鲤、鲫、鲢、黄颡鱼、短颌鲚、鲇、蛇、草鱼、光泽黄颡鱼、?、鳜、铜鱼、翘嘴鲌、鳊、鳙,重量占比达50%,数量占比达45%;(3)长江流域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鱼类29种(属),本次调查共记录到15种,白鲟已被IUCN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长江鲟被IUCN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多年未见自然繁殖;(4)2017—2021年,长江中下游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