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讨底物大小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设计底物大小和实验环境(室内和野外)的双因子随机区组实验,检验3种规格实验底物(A:5 cm长×5 cm宽×3 cm厚、B:10 cm长×10 cm宽×3 cm厚、C:15 cm长×15 cm宽×3 cm厚,以下简称A、B、C)、实验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互作对牡蛎幼虫(室内实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野外实验:熊本牡蛎C.sikamea)附着效果(密度和壳高)的影响。附着实验结果显示,室内实验A组附着稚贝的平均密度和平均壳高分别为1.06个·cm~(-2)和14.10 mm,B组为5.60个·cm~(-2)和8.69 mm,C组为12.01个·cm~(-2)和4.44 mm;野外实验A组附着稚贝的平均密度和壳高分别为2.41个·cm~(-2)和17.83 mm,B组为4.65个·cm~(-2)和11.61 mm,C组为6.90个·cm~(-2)和7.43 mm。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室内和野外实验中底物大小均显著影响附着稚贝的密度(P<0.001),即底物越大,稚贝附着密度越高,但壳高则相反,稚贝壳高和密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室内和野外的实验环境对附着稚贝密度影响不显著(P>0.05),对壳高影响显著(P<0.05)。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环境和底物大小的交互作用对附着稚贝密度影响显著(P<0.05),对壳高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牡蛎礁生态修复中,选择适合的底物大小能显著提高牡蛎附着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研究DNA连接酶Ⅰ在类病毒复制中的作用,以感染桑花叶萎缩类病毒的桑树叶片为材料,通过在同源基因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进行PCR扩增和cDNA末端扩增,获取桑树DNA 连接酶Ⅰ基因。结果获得桑树DNA连接酶Ⅰ基因MuLigI长2730 bp的mRNA序列,基因编码区长2367 bp,编码788个氨基酸,含典型的DBD结构域(173~351 aa)和CD催化结构域(405~771 aa),N端含有核定位(NLS)和线粒体定位信号(MLS)。研究所得桑树DNA连接酶Ⅰ基因具有保守的结构域和活性位点,可能和番茄的DNA连接酶Ⅰ基因一样,参与了桑花叶萎缩类病毒的复制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