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正近年来,泥鳅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珍品。由于泥鳅对环境适应力较强,容易繁殖和养殖,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被广大养殖户看好。在泥鳅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从养殖源头抓起,保证商品鳅的质量,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饮食安全,成为目前泥鳅养殖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1衡水市黄颡鱼的养殖历史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又名嘎鱼,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中,在江河、湖泊、沟渠、池塘中均能栖息,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鱼类。黄颡鱼为底栖鱼类,对环境适应性较强,较耐低氧,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可驯食配合饵料,抗病能力强。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黑龙港流域的主要养殖模式还是以大宗淡水鱼为主,经济效益普遍较低.2015-2016年在南美白对虾室外成功养殖的基础上,在衡水饶阳、武邑、景县三个地区开展了温棚内设施养虾技术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技术路线该技术采用温棚内标粗虾苗养殖30d,然后分苗到室外露天养殖40d,共计70d养殖达到上市规格的养殖模式,简称"3040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1研究的背景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嘎鱼、嘎牙子,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深受消费者青睐,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和人工繁育技术的进步,全雄黄颡鱼因其生长快、饵料系数低等多方面的优良性状,已经成为重要的养殖对象。我市的养殖池塘,多是几十亩到一百多亩的大水面池塘,主养的鲤鱼、草鱼、花白鲢效益不高。在这  相似文献   
5.
正1试验研究的背景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嘎鱼、嘎牙子,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深受消费者青睐,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和人工繁育技术的进步,全雄黄颡鱼因其生长快、饵料系数低等多方面的优良性状,已经成为重要的养殖对象。衡水市的养殖池塘,多是几十亩到一百多亩的大水面池塘,主养的鲤鱼、草鱼、鲢、鳙效益不高。在这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增加市场供给和渔民收入,破解河北省淡水养殖池塘效益低下的难题,我们从2013年开始进行了主养草鱼池塘套养黄颡鱼养殖实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可大幅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收益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效养殖模式。现将这一养殖模式的主要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黑龙港流域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东经114°03′~40′,北纬37°29′~36°44′)是由滹沱河、滏阳河、龙治河等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整个流域包括衡水、邢台、邯郸、沧州、保定、石家庄六市的50县(市、区),面积3.4万km2。由于内陆盐碱地和水资源的限制,该流域的水产养殖业一直以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为主,存在养殖品种较少、产量较低的问题。为了研究和开发适合黑龙港流域的水产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改善衡水湖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发展以及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相关部门通过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研究来促进衡水湖水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利用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增加草食性、滤食性和部分杂食性鱼类,控制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杂草和底泥有机碎屑等,净化衡水湖水质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体生物资源,将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物质转化为鱼产品,使渔业增产增收、水质  相似文献   
9.
<正>多年以来衡水市水产养殖局限在草鱼、鲤鱼、鲫鱼、鲢、鳙、罗非鱼几个品种,近年来效益很低。2014年,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结合衡水市多是百亩左右的大水面,渔民有一定的网箱养殖经验的现实情况,提出网箱养殖黄颡鱼的设想,开创了衡水市黄颡鱼网箱养殖的先河。1材料与方法1.1池塘条件在冀州市北岳家庄杜建民鱼场、故城堤口养殖专业合作社池塘分别布设网箱5个。池塘面积14.33hm2,水深2.5~3m,设5台增氧机。以衡  相似文献   
10.
2015-2016年进行了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试验,采用了肥水下塘和清水下塘两种放养方式,经30d的养殖,苗种规格达3~7cm,清水下塘成活率较高且稳定,为30%~35%,而肥水下塘成活率相对较低,为2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