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以初始体重(25.0±1.59) g的鲻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不同饲料投喂对鲻的生长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处理组分别为面粉组(T1)、米糠组(T2)、虾料组(T3)和鱼料组(T4)。研究结果显示,在室内水族缸内单一地使用面粉或米糠投喂,鲻几乎不生长,但仍能维持较高的成活率(>80%)。虾料组的特定生长率(1.46 %/d)和饲料效率(48.62%)均为各组最高,约为鱼料组的两倍,且两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面粉组和米糠组(P<0.05)。面粉组和米糠组的周均日摄食量在第4周后迅速降低(<0.80 g/d),而整个养殖期间虾料组和鱼料组普遍高于0.80 g/d,且在第8周明显升高。养殖结束时全鱼的粗蛋白以米糠组最高(18.62%±1.36%),粗脂肪以虾料组最高(10.52%±0.36%)。面粉组有较明显的粗脂肪积累(8.01%±0.42%)。研究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面粉)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鲻全鱼脂肪的积累,用米糠代替配合饲料投喂时可维持鲻的粗蛋白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新型对虾生态养殖模式,于池塘中构建围网开展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鲻(Mugil cephalus)混养试验。鲻密度依次为0尾(M0,对照组)、250尾(M250)、500尾(M500)和800尾(M800)。结果显示,鲻放养组的饵料系数均比对照组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250组对虾产值(30.30×10^4元·hm-2)及总产值(31.02×10^4元·hm^-2)为各组最高,M800组对虾产值(20.96×10^4元·hm^-2)及总产值(23.30×10^4元·hm^-2)最低。试验结束后,放养较多鲻的处理组(M500和M800)的总有机碳(TOC)有约20 mg·L^-1幅度的下降,而M0和M250则变动极小,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的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M0,且M250组NO2-N及氨氮(NH4-N)质量分数居于各组最高(P〉0.05)。试验表明,在池塘围网混养少量鲻(M250)时对虾产量最高,而混养较多鲻(M500和M800)时饲料成本较为节约且水质指标较好。采取养殖前期多放鱼,后期适当分鱼以降低密度的措施,可能更有利于虾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初始体重(25.0±1.59) g 的鲻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不同饲料投喂对鲻的生长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处理组分别为面粉组(T1)、米糠组(T2)、虾料组(T3)和鱼料组(T4)。研究结果显示,在室内水族缸内单一地使用面粉或米糠投喂,鲻几乎不生长,但仍能维持较高的成活率(>80%)。虾料组的特定生长率(1.46%/d)和饲料效率(48.62%)均为各组最高,约为鱼料组的两倍,且两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面粉组和米糠组(P<0.05)。面粉组和米糠组的周均日摄食量在第4周后迅速降低(<0.80 g/d),而整个养殖期间虾料组和鱼料组普遍高于0.80 g/d,且在第8周明显升高。养殖结束时全鱼的粗蛋白以米糠组最高(18.62%±1.36%),粗脂肪以虾料组最高(10.52%±0.36%)。面粉组有较明显的粗脂肪积累(8.01%±0.42%)。研究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面粉)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鲻全鱼脂肪的积累,用米糠代替配合饲料投喂时可维持鲻的粗蛋白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每季度在流沙湾内湾养殖区、外湾养殖区和外湾非养殖区采集沉积物和水质样品,测定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质量分数,以及底层水溶解氧(DO)和水温(T),结合水动力分析,研究其表层沉积物中富营养物质碳( C)、氮(N)、磷(P)的分布特征和受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流沙湾的物理地形决定了湾内流场水流缓慢、内外湾之间水交换过程缓慢的固有特征。底层水 DO 自春季开始逐步升高,冬季达到最大值。内湾养殖区的底层水 DO 均值低于外湾。表层沉积物 TOC 和 TP 质量分数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但 TN 质量分数在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养殖区的 TOC、TN 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非养殖区,且以内湾养殖区最高,其 TP 空间差异不显著。流沙湾表层沉积物 TOC 年平均有机碳污染指数为1.29,TN污染指数达2.98,而 TP 磷污染指数仅为0.92,表明该海域已受到中等水平的氮污染和低水平的有机碳污染,且现有养殖格局加速了养殖区的富营养物质沉积。  相似文献   
5.
于2012年5月–2013年1月对流沙湾海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性的季度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1种、幼体17类,以桡足类居多(29种)。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短尾类幼虫(Brachyuran larva)、长尾幼体(Macruran larva)在四季均有出现,并在3个季度中成为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12 ind./m3、13.43 mg/m3。扇贝主养区、鱼类网箱养殖区和珍珠贝养殖区的各季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均低于对照区(非养殖区);大中型浮游动物主要出现在对照区,而在鱼、贝养殖区极少出现。冬季扇贝主养区多样性指数为各区最高,其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迅速回升,高于鱼类网箱养殖区和珍珠贝养殖区,但仍低于对照区。研究结果显示,鱼、贝养殖区域流沙湾海区的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比往年明显减小,浮游动物的小型化加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网箱养殖对周边水环境和牡蛎生长的影响,于2012年6~8月对距深澳湾网箱区边缘0、20、50、100、200、500、1000m和EN0m的水质和牡蛎进行研究。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距网箱区边缘20m以内的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和POM的浓度较50m以外的高。0m处的无机氮和无机磷的浓度最高,分别为16.11、1.01μmol/L,网箱边EN0m和0m处的溶氧最低;牡蛎的生长表明,网箱边缘0m处牡蛎壳高特定生长率为0.76%/d,显著高于50m以外的区域,网箱区20m以内牡蛎湿重的特定生长率高于50m以外的区域,但差异不显著。总体表现为网箱养殖对20m范围内水环境和牡蛎生长的影响较50m以外的区域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2012—2013年流沙湾海水养殖区4个季度的水质数据,分析流沙湾海域基本理化指标及变化趋势,采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营养状态指数(E)和海水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法综合评价该养殖海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流沙湾海水养殖区溶解无机磷(DIP)浓度较低(普遍小于0.05 mg/L),而溶解无机氮(DIN)浓度则普遍较高,尤其是春季(0.692~3.067 mg/L)和夏季(0.521~0.979mg/L),水体属于明显的P限制;化学需氧量(COD)呈春夏两季较高的特征(分别为4.62~5.81和2.87~3.65mg/L);夏秋两季内港的叶绿素a(Chl-a)浓度较高(4.85~8.79μg/L)、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而夏季外港的1号及3号站位则呈明显的富营养化状态(叶绿素a浓度10μg/L);夏季至冬季的E指数普遍1,各季NQI指数均3,养殖海域已经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春夏季的有机污染严重(A指数普遍4),秋冬两季有机污染状况恢复至中度污染以下(A指数4)。与往年相比,流沙湾海水养殖区的DIN浓度明显增加,富营养化状态凸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