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8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索麻点豹天牛幼虫的生物学行为,提出一种基于声发射(AE)理论的幼虫行为检测与辨识方法。通过观测麻点豹天牛幼虫在模拟蛀道中的生物学行为,使用DS5-8B声发射仪实时采集幼虫活动产生的AE信号,从而确定不同行为下的AE特征。结果表明:麻点豹天牛幼虫取食时对应的峰值频率为50 kHz,爬行时对应的峰值频率为15 kHz,并且就能量而言,取食行为AE信号的平均能量小于爬行时的平均能量,研究结果可为辨识天牛幼虫行为提供基本依据,也对研究其他种类蛀干害虫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大菱鲆苗种培育过程中,添加微藻、有益复合菌、弧菌疫苗,在稳定的水环境中培育健康苗种,取得较高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利用26000m^2(39亩)和31349m^2(47亩)2个养虾池,分别移入在室内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壳顶后期幼虫和双水管稚贝各80亿粒和9.7亿粒,经土池中间培育、越冬后,共生产出2000—3000粒/500g幼贝7.9亿粒,成活率分别达到4.5%和4.3%。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艰巨的生态建设工程,其首要目标就是要改善和恢复退化了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必须的基础支撑和生态保障,最终达到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赢”目标。1.退耕还林(草)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水土保持是区域生态建设乃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工程,工程建设的实施目标在于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安排各种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退耕还林(草)是水土保持三大措施中生物措施的主导内容,也是长期实施水土流失治理中推行的最有效的措施。退耕还林(草)项目,为…  相似文献   
5.
吉泰盆地及其边缘山区是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山地丘陵自然条件的典型代表地区。本文报导该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分布现状及保护价值,并对保护这些珍稀濒危植物提出了五项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录了江西分布的古树50种,分属21科46属。分布地点120余处。其中苏铁(Cycas rerolut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a)、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竹柏(Podocarpus nag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湘楠(Phoebe hunanensis)、赤楠(Syzygium grijsii)、白桂木(Artocarpus hgpargyrae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等为全国所罕见。根据调查资料,记述了各种古树的分布地点、生长状况、年龄估算,并对古树的保护提出了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分析唐山市迁西县板栗生产销售的基础上,对现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迁西;板栗;研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在对照组(pH为8.4)、低pH胁迫组(pH为6.8、7.0、7.2、7.4、7.6和7.8)和高pH胁迫组(pH为8.6、8.8、9.0、9.2、9.4和9.6)的养殖水环境下,胁迫36 d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存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pH对刺参存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在pH 7.4~9.0范围内,刺参存活率为100%,随着pH胁迫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刺参存活率逐渐降低,当pH为6.8、7.0和9.6时,自第3天起,刺参处于过度应激状态,继而有死亡个体出现,至30 d时刺参死亡率为100%。不同pH显著影响刺参生长,刺参特定生长率随pH胁迫程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当pH为9.0时,刺参出现负增长。各pH胁迫组刺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pH胁迫程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低pH组中,以pH=7.4时刺参SOD和CAT活性最高,分别达到(74.92±2.24)U/ml和(14.99±2.38)U/ml,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高pH组中,SOD和CAT活性分别以pH 8.8和9.0时最高,分别达到(72.90±1.10)U/ml和(15.68±0.89)U/ml,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pH在7.4~9.0范围内是刺参存活与生长的适宜水环境,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刺参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刺参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斑点鳟苗种培育和工厂化养殖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数据,在水温16~18℃,24 h流水培育,日换水量为300%~500%的条件下,分别在室内盐度0、5、10和15的水体中开展了为期150 d的斑点鳟幼鱼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初始,幼鱼90日龄,全长(7.34±0.47)cm、体质量(4.42±0.28)g,放养密度为800~900尾/m~3;之后随着幼鱼的生长养殖密度逐渐降低。试验结果显示:在几种试验盐度下,盐度越高,幼鱼生长越快,盐度15试验组幼鱼的全长、体质量增长最快,其终末平均全长(15.98±0.19) cm、终末平均体质量(49.86±0.31) g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培育期间,盐度0、盐度5和盐度15试验组幼鱼的全长日增长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各试验组鱼的体质量在前期增速相对缓慢,在121~150 d均出现明显提升。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放养密度、使用配方科学的优质饲料、病害措施有效的防治等是中间培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20日龄仔鱼存活与生长有明显的影响,20日龄仔鱼在水温10~26℃范围内均能存活、生长。最适水温为14~22℃,在适温范围内幼鱼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其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在(18±0.5)℃时生长率达到峰值,为0.93m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