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水产渔业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华鲟是处在硬骨鱼类与软骨鱼类之间的中国古老的珍稀鱼类之一,但在人工繁殖和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同疾病的危害,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其免疫调控,为其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单个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分子(SIGIRR)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的2个重要的信号转导元件。本研究鉴定了中华鲟的SIGIRR和TRAF6的同源物,分别命名为ASDIGIRR (Acipenser sinensis DIGIRR)和ASTRAF6 (A. sinensis TRAF6),并研究它们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和Poly(I:C)诱导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ASDIGIRR和ASTRAF6在健康鲟的10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分别在肠道和头肾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用Poly (I:C)孵育中华鲟脾脏细胞后,ASDIGIRR在3 h时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在6 h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后在24 h显著上调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下调,至48 h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STRAF6在6 h达到最高表达量,维持到24 h后再下调,48 h时下降至最低水平。研究表明,ASDIGIRR和ASTRAF6在中华鲟抵御病原入侵的免疫防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中华鲟IFN-γ的免疫调控作用,实验通过中华鲟转录组获得IFN-γcDNA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TRI-st-IFNγ,原核表达IFN-γ蛋白,检测其在病毒和细菌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SDS-PAGE显示,中华鲟IFN-γ重组蛋白大小为19.17 ku,以可溶性表达为主,浓度为0.998 mg/mL;荧光定量PCR显示,IFN-γ蛋白能够诱导中华鲟肾脏细胞中下游相关抗病毒基因Mx、Viperin和CXCL家族中CXCL11-L1、CXCL11-L2表达;与EPC细胞共孵育能够有效抑制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aemia of carp virus,SVCV)引起的细胞病变和增殖,并对SVCV病毒的G、P、N 3个基因表达量呈现出极显著性下调;在体外能够调控抑制嗜水气单胞菌、中间产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并对其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某斑点叉尾鮰养殖场鱼类发病死亡原因,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鱼体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确定该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药敏试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且对呋喃唑酮、头孢拉定、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及头孢呋辛5种药物产生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头孢氨苄、哌拉西林等11种药物中度敏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进行验证,注射类志贺邻单胞菌菌株后,斑点叉尾鮰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与自然发病个体的症状基本相同。从患病鱼体分离出的即为类志贺邻单胞菌,也正是该致病菌导致斑点叉尾鮰死亡,可利用头孢类高度敏感药物防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