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期刊信息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我馆印刷型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和电子期刊的利用现状 ,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服务水平 ,为教学科研工作和基层科技人员提供最佳的文献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2.
皱纹盘鲍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阿新兰—过碘酸雪夫氏反应 (AB -PAS)染色方法显微观察和分析了皱纹盘鲍成贝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据所显示颜色的不同 ,将粘液细胞分为Ⅰ—Ⅳ 4种类型 :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口区唇上皮分布有大量粘液细胞 ,以Ⅱ型为主 ,另有少量Ⅳ型 ,主要为杯形并多为大型细胞。口球上皮及齿舌囊上皮粘液细胞分布密度高 ,以Ⅱ型为主 ,Ⅳ型次之。食道前段上皮有大量粘液细胞分布 ,中段和后段粘液细胞逐步减少 ,主要为Ⅱ型。肠各段上皮均有粘液细胞分布 ,但下行肠道比上行肠的粘液细胞相对多些 ,也以Ⅱ型为主 ,多为杯形和近圆形。直肠内、外上皮均有大量Ⅱ型粘液细胞分布 ,近圆形的较多。在嗉囊、胃盲囊和胃未见明显着色的粘液细胞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课堂管理的涵义与基本功能,通过对文献检索课大班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文献检索课有效课堂管理的内容和实施对策,以期促进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提高文献检索课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因特网上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因特网上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类型和检索途径,并提出因特网上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美玉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2):120-122,14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网络教学环境的初步形成,高校文献检索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结合我校文献检索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模式及其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如何综合利用大数据和本体二者的优势,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当前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过程]首先提出构建基于大数据和本体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兴趣模型流程,然后设计一种基于大数据和本体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型。[结果/结论]该模型能够实现大数据与本体技术的无缝对接,从而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7.
8.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稻田N2O排放规律,以及各阶段施入氮肥的利用和损失对N2O排放的影响,设置两种水分管理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量水平(0、2.5、12.5、25t/hm2),采用田间小区和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水炭运筹下稻田N2O排放规律,以及基肥、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和损失率,并分析了N2O排放量与各阶段施入氮肥的利用率和损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模式水稻本田生长期N2O排放规律不同,浅湿干灌溉模式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常规淹灌模式(P<0.05),施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地减少水稻本田生长期N2O排放总量。两种灌溉模式在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N2O累积排放量较大,浅湿干灌溉模式的各生育期N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常规淹灌,施加生物炭降低了N2O各生育期累积排放量。浅湿干灌溉模式水稻植株对基肥的吸收利用率低于常规淹灌模式,而对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淹灌(P<0.05),施加适量的生物炭能够增加各阶段施入氮肥的吸收利用率。相关性分析表明,浅湿干灌溉模式下N2O排放总量与蘖肥、穗肥吸收利用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基肥吸收利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常规淹灌模式下N2O排放总量与基肥、蘖肥和穗肥吸收利用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两种灌溉模式N2O排放总量与基肥和蘖肥损失率均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秸秆覆盖对黑土区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以垦丰16为试验材料,基于大田试验,分别设置秸秆表面覆盖(T1),0~10 cm土层秸秆还田覆盖(T2),10~20 cm土层秸秆还田覆盖(T3)和无秸秆覆盖(CK)4种处理。通过测定大豆生育期内的耕作层土壤温度及含水率,以及大豆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对比分析不同秸秆覆盖处理对土壤水热、大豆生长及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生育期初T1处理0~10 cm土层含水率明显高于T2及T3处理;在10~20 cm差异逐渐缩小,20~30 cm土层差异变大;秸秆覆盖会影响播种初期的出苗率,而在播种10 d后T1处理的出苗情况最好;T2处理的大豆株高、茎粗、LAI及产量表现最佳。通过统计学分析不同秸秆覆盖之间的差异,秸秆覆盖具有一定的阻碍热量传递的作用,有利于土壤含水率的提高,对大豆生长状况、光合特性及产量产生影响,0~10 cm土层秸秆还田覆盖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